青云路科举 第67节(2 / 2)

加入书签

如此一来,自家师兄与陶正靖似乎也成了拐着弯儿的亲戚。

没成想,他们这几个广陵府出来的举子们,倒还能以这种方式再拉上一层关系,倒也是场缘分了。

他们几人话刚说完,方才点的菜也上来了,正当他们准备动筷时,隔壁桌上忽然传来了一阵议论声。

“彭家倒是罪有应得,只不过连女眷一起流放,是不是有些过了?”

“你胡说什么呢?”另一人立刻反驳道:“他们全家都是活该!你有空可怜他们家享受过民脂民膏的女眷们,还不如可怜被他们害的家破人亡的苦主。”

旁边有人也叹了口气,道:“正是如此,人家好好的十几口人,就因为他们的恶行,死的就剩一个孤女,若不是凭着一口气,一路行乞走到京都,又正好碰上了方御史,究竟能不能伸冤还未可知呢……”

邵哲听罢,面露不忍,摇了摇头,却未开口说什么。

沈伯文与谢之缙则是对视一眼,默契地收回视线,一块儿用起饭菜来。

他们二人比谁都清楚,被彭家打压的苦主,是如何从永平跑到了京都,又如何能恰好带着状纸与物证,等在方御史每日会经过的地方。

第六十八章

一同经历了上次那件事之后, 沈苏与周如玉这对姑嫂之间的关系好像又亲密了几分。

因着她们当天就被救了出来,便将这件事情捂着并没有让沈老爷子与沈老太太知道。

怕老人家知道了受不住刺激,还是不说为好。

只不过沈苏的裙子却在翻墙的时候弄脏了, 因此还被老太太说了几句。

事情过去已有半个多月了,她们二人也已经从当时的惊吓中缓了过来,这几日又恢复了以往的闲适。

书房内, 沈伯文专门给自家娘子也置了一张书案,闲暇之余, 他们夫妻二人,一个读书,一个作画, 倒也算偷得半日闲了。

这日,沈伯文去了翰林院上值,沈老太太被杨婶子邀着出去坊市中转转,家中只有沈老爷子与沈珠,还有周如玉和沈苏这对姑嫂。

闲来无事,沈苏便跑来书房之中, 看自家大嫂作画。

她也不老老实实坐着, 就半截身子靠在窗边, 立在桌子旁看。

周如玉此时画的正是一副狸奴图,憨态可掬的样子颇为惹人喜爱, 沈苏瞧着便笑了,开口问道:“大嫂,这是咱们老家那只狸奴吗?”

“是啊。”周如玉点点头。

方才她不知道画什么的时候, 便想起了那次见到相公作画, 画的便是狸奴, 便也想画一幅了。

“大嫂画的可真好, 我看着就像是那只胖狸奴跑到这儿来了一般。”

沈苏真是越看越觉得好看,难怪大哥跟娘说,大嫂在画画一途上,极有天分,是连他师娘都欣赏的程度,还收了大嫂做弟子。

娘原本还不怎么乐意大嫂学这些,觉得出嫁了的妇人,就老老实实待在家中侍奉双亲,照顾孩子,要是能再添几个孩子就更好了,学这些有什么用。

不过大哥却说,学这些自然是有用了,且不说大嫂原本就有这上面的天赋,已经是旁人求都求不来的,再说了,他如今已是官身,自家的娘子出门应酬交际,若是有几样拿得出手的,岂不是更好?

见娘有所意动,大哥又继续说大嫂学了作画,也能教给阿苏还有阿珠,总是有用的。

娘这才松了口。

沈苏也是有些无奈,在娘心中,儿媳妇儿和自家女儿和孙女总是有差距的,虽然娘已经算是个极为和善的婆婆了,但还是改不了这个观念,这让自己见了大嫂也难免有几分气短。

周如玉自是不知小姑子的这番想法,听她夸奖便温和地笑了笑,道:“阿苏这般聪明伶俐,若是想学,也定然能学会的,要不要大嫂教你?”

不出意料的,沈苏又摇了摇头,只道:“我实在是对这些不感兴趣,看大嫂你画就行啦。”

听她这般说,周如玉也不勉强她,拿起相公此前专门给自己刻的小章,沾上印泥在画上一印。

一边道:“那你对什么有兴趣呢?”

“我也不清楚。”沈苏一边回她,一边拿起桌上放着的一卷画,刚想要打开,又问道:“大嫂,这些能看吗?”

周如玉看了一眼,点了点头,“自是能看的。”

沈苏展开手中的画,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自家大哥那锋芒毕露,如断金割玉一般的字迹。

尽管已经看过许多次了,她还是会被这笔字所惊艳到。

如今这瘦金体的名号已经传了出去,再加上吴掌柜在长垣书坊中的一顿操作,新科沈榜眼写的一笔好字,几乎是人尽皆知的事了,只是摹本容易找,在长垣书坊就有的卖,亲笔却难寻。

就连珏哥儿上次从谢家族学中散学回来,都期期艾艾地在饭后问他爹,说自己那本字帖,能不能借给同窗几日。盖因他那本字帖,是大哥亲手写的。

因而平日里倒是也有人上门,就为了求大哥一幅字,润笔费也给的高,倒是给家中添了几笔额外的收入。

沈苏想罢,又继续展开画往下看。

原本她还以为自家大哥这锋芒毕露的字体,会与大嫂作画的画风不相合呢,然而展开一看。

这幅画中所绘竟是雪中红梅。

傲雪欺霜的红梅配上自家大哥所题的那首诗:

桃李莫相妒,夭姿元不同。犹余雪霜态,未肯十分红。

倒是意外的相合。

放下这幅画,再拿起其他几幅,沈苏一一看过去,竟然每一幅的字与画极为相衬。

不由得露出几分调侃的笑意,开口打趣道:“大哥与大嫂的感情真好,光从这画儿上都看得出来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