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路科举 第118节(2 / 2)

加入书签

苏家明又提出了一个疑问。

他并不是想不明白看重背后的原因,他们苏家如今在兴化府这一带地方,还算得上是兴旺,毕竟他们有钱有地,还有人望,但问题也很明显——他们在朝中无人。

也不知道是不是苏家这几代人都没什么读书的天分,三代以来撑死了就考出来了两个举人,其中一个还早逝了,剩下的还有三个秀才,五个童生,至于进士,竟然一个都没出……

三个秀才其中就包括苏家明自己。

哪怕是出了一个进士呢?靠他们苏家的钱财和人脉,也能培养出来一个属于自家的朝廷官员。

想到这里,苏家明倒也不是不能理解自家父亲和大哥的打算了。

事实上这种事,以往他们也没少做,只不过之前投资的都是福建这边出身的官员们,沈伯文这样外籍来兴化府为官的,还是头一个。

针对他的这个疑问,苏家家主却只是笑了笑,卖了个关子:“到以后你就知道了。”

苏家明只好暂时放弃从自家父亲这里得到解答的打算,准备自己再好好想想。

苏家家主自然看得出来,不过也乐见其成。

“不过你倒是可以去沈大人那边帮几天忙,看看跟在人家身后,能学到多少东西。”

他人老成精,能看出来的东西比这些小年轻多,这句话倒不是在开玩笑,而是真的有这个打算。

见幼子点了头,才又给他分析了几句:“至于周家杨家那几家,家主冥顽不化,已经在下坡路上走了许久,只不过他们自己还没有发现而已。”

“也许过不了多久,他们就要尝到苦果了。”

苏家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第一百零六章

沈伯文并没有拒绝苏家家主的请求, 算是除了先前答应好的条件之外的一点好处吧。

然后苏家明就跟在沈伯文身边开始干活儿了。

因为是自请来帮忙的,属于编外人员,酬劳是没有的, 不过苏家明出身苏家,也并不把那三瓜两枣放在眼里,他在意的只是自家父亲口中所说, 自己能从沈伯文身上学到些什么。

沈伯文自己做事认真暂且不必说,但却并非一丝不苟, 行事之间颇有些灵活变通之处,效率极高,合理地给下属们安排工作, 让他们不会忙道下衙之后,也不至于提前太早完成以至于无所事事。

但最重要的是他发现,沈伯文此人同自己先前见过的朝廷官员们的不同之处。

分明已经是正四品的高官了,这个年纪的正四品,整个大周朝都屈指可数,夸一句前途无量并不夸张, 尤其苏家明还曾经听说沈伯文师从韩辑韩先生, 会试的座师是褚阁老, 亲妹妹又嫁给了谢阁老的次子,哦不, 现在应该叫谢首辅了。

他自己将来说不定也能入阁做阁老呢,这是极有可能的事。

但他平日里同别人相处时,身上却看不出高官的架子, 平易近人得很。

然而这种温和, 却又并非是软弱可欺, 苏家明发现他对下属们的管控能力很强, 不论是下属官员们,亦或是吏目们,都对沈伯文很是信服,做起事来也积极配合,并非糊弄应付。

这是让苏家明颇为困惑的一点。

因为据他自己的了解,下属官员们对沈伯文的尊敬与配合并不难理解,因为他们还要继续走仕途,需要上官的考评。

但……那些经年的老吏目们,在苏家明的认知中,除非原本就性子老实的,比如老何,其他的那些惯常都是偷奸耍滑的一把好手。他们大多都是本地人,这份吏目的工作能让他们有一定的地位以及钱财来源,不过若是论起做事效率来,恐怕还不如自己这个新手。

只是在知府衙门帮忙的第一天起,苏家明就发现自己这一认知被推倒了。

那些干起活来一个比一个积极主动,一个比一个勤奋,忙得脚不沾地像个陀螺的,真的是自己记忆中的那些吏目们吗?

他有点迷惑了。

然而迷惑过后,他心中产生了极大的好奇与动力,一定要搞清楚这些人改变的原因不可。

苏家明这般铆足了劲儿的干活加观察,沈伯文自然是察觉到了的,不过并不怎么放在心上,除了一些官府私密文件不能让他看到,自己给下属安排工作,亦或是亲身去帮忙赈济百姓的时候,都不曾避着他。

渐渐地,苏家明仿佛有点看明白了,但若是让他说,却又说不出来其中的道理。

只能归结为自己还没有完全看懂。

……

果然一直到了庄稼的收获期,天上都没有落下一滴雨水来,而朝廷的赈济却到了此时就停了下来,兴化府这边因为沈伯文以及身边人的种种努力,前期的预备工作并不是完全没有用,还能维持着百姓们的基本生活,不至于遍地饿殍。

然而这次大旱的范围却比他想象的更大,其他地方的官员也不会像他这样在前期就这样重视。

毕竟在这个时代,吃不饱饭太正常了,百姓们也不是每一年都能收获到足够一家人吃饱交税的粮食的。再加上消息流通不便,大部分外放官员们的通识便是,只要不闹出来大事,就可以凑活过去,就算是江南富庶之地,也不缺每年被饿死的人啊。

这也是渠恺那种官员的想法。

——只有像沈伯文这样刚入官场不久的愣头青,才会一遇到点儿事儿,就当成天大的事。

也就是为什么他会把沈伯文的折子压在最下面,置之不理的缘故。

然而这次大旱所引起的饥荒,其严重程度,却远远超乎他们的想象。

在距离兴化府不远的南阳府也是此次旱情的受灾地,然而由于当地官员的不作为,灾情严重,出现了大量灾民,百姓们食不果腹,甚至出现易子而食的惨剧,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一波叛军,仿佛不是什么不能理解的事情。

叛军们甚至夺了两个县城,带着人冲进府城烧杀抢掠一番,又退了回去。

南阳知府没来得及逃出去,还被叛军们砍了头。

现下叛军们又招揽了不少灾民,一副准备将南阳府都占住的势头。

这件事已经变成一件大事,已然瞒不住了,景德帝很快收到奏报,文武百官也都听到了消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