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咏诗(1 / 2)
“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二十年!”
赵佶失声读了出来,然后瞪大了眼睛,瞪着赵桓,惊讶地说道:“这,这是你写的!”
“回,回父皇,这是儿臣读书时,偶有所感,写下的。”
“儿臣狂妄了,还请父皇责罚!”
赵桓小心翼翼地说道。
赵佶摇了摇头,说道:“不,你是我大宋储君,说什么样的话,都不会狂妄!”
“而且,你写得很好,江山代有才人出,我大宋能有今日之富庶,正是靠了这一代又一代的人才,才换来了今日的富庶!”
说着,赵佶瞧了赵桓一眼后,又翻过了一页,却见那一页纸上写着: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读了一遍,赵佶又忍不住叫了一声“好”,脱口说道:“好,好一个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桓儿,你观察的很仔细,这是什么时候写的?”
“回父皇,这是前两年初夏,儿臣随父皇去青城(东京城外的一处行宫)时,偶然看见的一汪小池,偶有所感,写下的。”
“嗯,不错,写得很好,很生动。”
赵桓赞同地点着头,又翻了一页,然后便看见了《观书有感》,瞧了一眼,便又忍不住读了出来: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好,好一个‘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桓儿,这都是你观书时的感想?”
“是的,父皇!”赵桓急忙躬身应道。
“嗯,不错,不错!很不错!”
赵佶不停地点着头,瞧向赵桓的眼神,都变得不一样了。
诗词集很厚,但上面写着字的页数,却并不多,不过也有十几页!
赵佶一页一页的翻下去,陆陆续续的,便看到了《苔花》、《大树》等诗作,还有赵桓在大相国寺的斗诗大会上,作的那几首诗词,也都在上面。
总体来说,这本诗词集上面的诗词,水平有高有低,质量有优有劣!但总体来说,却是比赵楷呈上来的那本诗词集上面收录的诗词,水平要高得多!
嗯,甚至读起来根本就感觉不到,这是一个才年仅十五的‘成人’所作!
倒是楷儿那本诗词集,读起来还有些稚嫩,跟他的年龄比较匹配!
嗯,难道这诗词集,不是桓儿写的,是有人替他捉刀代笔?
这样想着,赵佶忍不住又瞧了赵桓一眼,将诗词集合上,放在书案上,然后淡淡地说道:“嗯,不错,太子和嘉王的诗词集,朕都看了,都不错!”
“既然今日,你二人都有诗词集呈上,那朕便再抽查一下你们的学业,嗯,就以这文房四宝,作诗一首好了。”
听了赵佶的话,赵桓不由得微微愣了一下,他可真没想到,在这个当口,他的便宜老子,竟然还要考校他和赵楷!
不过好在,赵桓来之前,也算是有所准备了,绞尽脑汁的,又回想出来了几首诗词,防的就是赵佶看了那本诗词集后,不相信那是赵桓所做,要让他现场再做几首诗词!
不过有点可惜的是,赵佶出的却是命题作文,赵桓准备的那几首诗词,跟文房四宝沾边的,却几乎没有。
而赵桓立马能够想到的诗词,也只有一首《石灰吟》,可惜这首诗,从名字上就知道了,是写石灰的,跟文房四宝也根本沾不上边!
否定了石灰吟后,赵桓便又绞尽脑汁地想了起来。
正想着,一旁的嘉王赵楷,已经上前一步,躬身说道: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