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节(2 / 2)

加入书签

这是因为被开水烫过的面团温度太高,不方便动手的关系。

但之前做了这么长时间其他的工作,湿面团的温度已经降低了不少,阿诚已经可以开始动手揉面了。

而黎锦这边,则是已经进入了“给混合起来的羊肉萝卜馅添加调料”这一环节。

拌馅的时候,在永恒不变的盐之外,除了姜末、胡椒粉、等几种香辛料,芝麻香油也是必不可少的点睛之笔。

但芝麻香油加入的量十分重要,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不加芝麻香油会缺些香味,加多了芝麻香油又会过于腻人。

一斤馅料里,加上一钱芝麻香油就差不多了。

可是,馅料里加油不仅仅是为了提香、增加滋味,也是为了防止馅料中的水分流失。只加这么一点芝麻香油的话,是起不到防止馅料中的水分流失的作用的。

所以还要添加其他的油才行。

如果是别人的话,一般来说,在这种情况下就会随意添加一样手边的食用油,但这样做却不符合黎锦的一向作风。

虽然阿诚认为她善于“五味调和”,不过对黎锦来说,“五味调和”不是她的特长,而是她的需求。

为了进一步“调和五味”,黎锦选出了三根小葱,都切成了葱花。

热锅中倒入适量葵花籽油,等油热了,便把葱花倒进去稍作煸炒。一旦见到葱花颜色变成黄颜色时,立刻将炸出的葱油倒入馅料中准备拌制。

现在,馅料虽然还是生的,但葱油与芝麻香油的香味,已经非常浓郁地飘荡在了厨房里。

那是一种,会让闻到的人,感到腹中饥饿的香气。

阿诚不由得赞叹道:“这包子馅好香!”

黎锦笑着答道:“我也觉得挺香的。”

黎锦闻到这种香气之后,多少感到有些饿了。幸好,等一会儿应该就能吃上包子了。

连炸过的葱花也算上的话,这些葱油,总量大概有三四钱的样子。

包子馅里加入这些东西,其实已经足够了。

但黎锦为了让食材的种类更加丰富,犹豫了一会儿,又往里面打入了两个生鸡蛋。

这样一来,馅料的黏稠程度就会进一步增强,馅料也就更不容易失水或松散了。

黎锦半捏半握地拿住了四根筷子。

她将掌心的四根筷子都松散地插在包子馅里,开始搅打。

搅拌包子馅,与搅拌其他用途的馅料,原理大致都是相同的。

通常在手里握着两到四根筷子,一直朝着一个方向,搅打上劲。

搅拌这种馅料的时候,不能随意胡乱地搅动。那样做的话,馅料就会变得散乱松弛,吃起来缺乏弹性和水分。

但如果始终朝着一个方向搅拌的话,馅料的质感就会越来越紧实。

对馅料进行搅拌这个行为,不只是为了各种原料均匀分布,也是为了提升馅料的口感。

几种食材所特有的味道,在搅拌时自然散逸到空气中。仅仅是闻到这种气味作为参考,就能大致断定成品必然感觉不错。

黎锦认真地搅打了好半天,一直到觉得再做下去,对馅料口感的提升也不会很大时,才停下了手。

她便先把包子馅放在一边,去看阿诚那边了。

阿诚应该也揉了半天面了吧?原本粗糙松散的面团,被阿诚动手处理之后,变成了一个很大、很光滑的柔软面团。

阿诚把揉好的面团拿到了案板上,又再用力揉搓起来,直到把原本扁圆的面团搓成了长条形状才算搞定。

然后,他拿起刀,把长条形状的面团,切成了一小块一小块的“面剂子”。

值得一提的是,阿诚用刀切面团的时候,也与他用刀剁肉馅时一样,用的是刀背,而非刀刃。

阿诚之前说过用刀刃剁肉,可能会使得案板被切伤,出很多竹木碎屑,污染肉馅。

黎锦心想,阿诚现在用刀背切面剂子,应该也是类似的理由吧?他可真是谨慎。

长条形的面团,很快就被阿诚切割完成了。切出来的面剂子,大小非常均匀,简直就像用小秤称重过一般。

阿诚这边动手切面剂子的时候,黎锦则是在另一边往面剂子上撒上干面粉。这一步是为了防止面剂子彼此粘连,或是粘连在案板上。

干面粉撒完之后,黎锦便将面剂子逐一压扁。

之后,她便用擀面杖开始把这些面剂子擀成薄薄的圆形面片。

不过,阿诚切得快,黎锦却擀得慢。

当阿诚把面团都切割好之后,他便拿起黎锦擀好的面片,开始包起了包子。

装着拌制好的包子馅的盆里,放着一个汤匙。阿诚左手托着擀好的包子皮,右手则是拿着汤匙,往包子皮中央放上包子馅。

要说起来,阿诚的手艺也真是厉害。他不但会把包子包成这种小巧可爱的形状,而且包出来的皮,褶皱也异常多,显得非常精细。

很久以前,黎锦就听过一个说法,好包子的标准是“薄皮,大馅,十八个褶儿”。但她过去吃的包子,就算能符合“薄皮,大馅”这个标准,也会与“十八个褶儿”的标准相差甚远。

黎锦曾经以为,除非是特意为了炫耀技术,否则是没有人会把包子包成这样的。

但阿诚却打破了黎锦所抱持着的这个固有印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