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我千秋 第69节(1 / 2)
文乙答:“姑娘放心,王爷虽为戚氏亲王,可从未有过争夺大位之心,只愿守住封地及王爵,荫及子孙。若姑娘生个男儿,王爷也必将他当做自己的儿子。既与皇位无争,姑娘便不必担忧他的性命会受血统所累。而他非长非嫡,王爷的爵位也轮不到他来承袭,往后若能做个闲散宗室子,逍遥无束地过一生,也未尝不是件好事。”
“……你所言,都当真?”
“王爷不骗姑娘。王爷肯许重诺。”
“何等重诺?”
“王爷若骗姑娘,则裕王一脉,断于此辈。”
文乙代替裕王,言之凿凿,信誓旦旦。这等话,也只有借他之口道来,才能让双方那所剩无几的体面得以保留。
女人笑了。
一声后,她忽地落下泪。紧接着,那泪水越涌越多,引得她抽泣声渐大,至后来喘息急剧。她眼中的深湖终于不能宁静,水浪在漫天翻涌。她整个人因这啜泣而颤抖不休,她的脸庞与露于衣领外的脖颈微微发红,她心底的悲苦与屈辱再也不能被遮掩,她所有激动难抑的情绪聚攒在一处,她抬臂指住文乙,放声大泣道:
“我要这重诺有何用……有何用!谢淳死了,他死了!我何尝不想随他去死,但我却不能连累他的骨肉。可如今,连他的骨肉,竟也要冠做他人姓?!我不要裕王的重诺,我要谢淳活过来……我要他活过来!”
她哭得跌下椅子,伏在地上长泣难止。
文乙睹之不忍,走上前,弯下腰,试图将她扶起。
可他的袍摆却被她一把攥住。
“我连他最后一面都没见到,我连他的尸骨都不能亲手去收……”她紧紧揪扯着文乙的衣袍,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我为何还活着?你说,我为何还活着?!”
文乙沉默着,任她抓着他的衣物不松。
他悲怜地俯视她。但他绝不可能回应她哪怕一个字。
过了足足一刻,她的嗓子终于哭哑了,再也发不出一声。她的双肘撑在地板上,呼吸气若游丝,仿佛浑身力气全被抽光。她像是一尾被遗弃在即将干涸的水洼中的鱼。
一把搀着粗沙的盐粒,被掷入这水洼。
是文乙最后的话:“入夜后,王爷会来看望姑娘。”
她了无生气。像是没有听到。
但他确信她听到了。
就如他确信她十分清楚,这裕王府的大门,只要裕王不准,她此生便不可能再走得出去。
第64章 陆拾肆
内都堂。
莫士培直通通地站着,脚边是被人摔散了的奏札。
皇帝寝疾,自正旦朝会后接连数日休朝不听,国事一应由鄂王处分。鄂王每隔一日至内都堂视事,由轮值之宰执、辅臣奏报急务,当堂决断。
眼下,议的是朝廷欲将诸王封地内的酒税、商税收归户部统征一事。在都堂里坐着的,除了听政的鄂王,还有尚未离京回藩的睿王、桓王二人。
过往,酒务与税务皆归诸王封内所辖,酒商税先由各郡县征缴,再入诸王库,最后按五取二的定比由各封地的发运司转入朝廷户部库。级级转运,层层盘留,个中猫腻,从地方到朝廷,无人不心知肚明。但因碍于百年来朝制如此,户部在过去向来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以维护宗室体面。
可如今,户部及莫士培以朝廷连年用兵、国库匮贫,欲收诸王封内的酒务、税务之权,今后将由朝廷直接派文官任此差遣,至各地征缴酒商税,此二项的税币则仍旧按照五取二的定比直接发往边境各戍军,余者再奉入诸王库,归作诸王是年食禄。
户部此举,要动的可是诸王库中的真金白银,有谁肯轻易同意吃下这么大一个亏。都堂内,气氛一时有些剑拔弩张。
莫士培根本没打算弯腰去捡那本破散的奏札。
他的腰杆硬得有些刺眼。
戚炳昱怒容满面,虎视莫士培。
不多时,他拍案而起,高声斥骂:“莫士培,你掌的是我大晋朝廷的户部,不是鄂王府的私库!你莫士培的脑门上,如今就差没刻个硕大的‘鄂’字了!”
他似乎已经完全忘了,就在十多天前的南御苑射宴上,那个当众教诲戚炳衡“有话好好说”的人可正是他自己。
但他这一番气急败坏,落在众人眼中,却极“情有可原”。
户部这一奏议若得以施行,虽诸王利益皆会有所损伤,可谁的损伤都不及他戚炳昱的大。须知睿王封地历年之赋额,田税及茶盐税加在一起也不过四成,大头都在酒税及商税两项。
莫士培应对得不卑不亢:“今后由朝廷统征酒税及商税,鄂王封地也不例外。”
戚炳昱当即气得笑出一大声。
他讥道:“莫士培。你当年以区区户部侍郎列位新帝辅臣之一,如今刚过了短短两年,便已一跃而至尚书之位。你以为我们不知,你这一路擢升是靠着什么?!”
莫士培没有回应。
戚炳昱冷哼一声,又说:“自从陛下即位,三衙之权收归兵部,四境之戍军,皆是按兵部令调发的。过去连续两年守在南边的,正是鄂王的藩军。今朝廷要收诸王封内的酒务及税务,又要将此二项税币的五分之二直接发往各边军。户部打的算盘,不就是要统缴了诸王的钱,去养鄂王独一家的人马么?不然,还能是什么!”
莫士培道:“鄂王以封地藩军镇戍南疆,是为国。户部今奏此议,亦是为国。臣莫士培,绝无半分私心。”
“好一个清清朗朗。真是好一个清清朗朗!”
戚炳昱话中讽意甚浓,他甩下衣袖,负手转过身,瞟向另一头的戚炳衡,怒容难减:“五弟,听听这话!我们倒都成了存有私心、不为家国之辈了!”
戚炳衡沉着张脸,并没轻率开口。
正在两日前,他刚在这都堂中为了别的事吵过一轮,结果并未占到半点上风。
当时在议的是新兵部尚书该当选任何人。原兵部尚书已于去岁八月表请致仕,由谁继任,数月来朝中未见宣麻,而鄂王一直不归京,这人选便一直定不下来。此番逢正旦朝会,鄂王终于露面,这事便当仁不让地被作为头一等的大事来议。
谁料戚炳靖目中无人,直接奏了一个名字,陈无宇。
大晋历朝,武将不封,更从未有过出身边境戍军的将领直接进入朝廷中枢的先例。戚炳靖这一奏,既违朝制,又违祖制,落在旁人眼中,便只见他曾经从军西境时与陈无宇的那点旧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