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五十九章新航线前夜四千字(2 / 2)

加入书签

张如正在天牢里等皇帝,他知道皇帝会来。

因为皇帝知道,这件事不是他一个知州就敢做的,朝中必然有幕后主使。

“罪臣参见陛下。”

赵桓让所有人先出去,他和张如单独聊。

“幕后那人的身份,你还告诉给谁了?”

“回禀陛下,臣并未跟任何人说。”

赵桓点了点头:“朕也理解你们的心情,毕竟,没有人愿意降自己的月粮。”

张如痛哭流涕道:“那都是陛下的,陛下一句话,臣不敢有任何怨言。”

“陛下,臣也只是听命行事……”

“张爱卿,你不必说,朕知道,朕说了,能理解你。”

张如心中一缓,皇帝这样说,难道是要放过自己了?

“谢陛下。”

“张爱卿,你再帮朕一个忙,可否?”

“陛下但说无妨,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张爱卿果然是朕的社稷之臣,那就委屈张爱卿了。”

张如猛地抬起头,只听皇帝道:“来人!”

外面便冲进来几个皇城司卫,朝一脸懵逼的张如扑过来,一个罩面先掐住了他的脖子,让他说不出话来,另一个人立刻就拿出绳子,往张如脖子上一套。

再然后,几个人分别一用力。

很快,张如就被吊死在牢狱里。

赵桓兀自道:“毕竟,现在还不能死宰府大臣,就有劳你了。”

杀掉张如后,皇帝转身离开了天牢,上了御驾,一路向皇宫而去。

洛阳知州张如畏罪自杀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

但是,督查御司刘彦宗却敏锐察觉到了这事另有蹊跷。

当天晚上,他进宫面圣,不过很快他就出来了,随后再也没有提张如的案子。

关于废除宗室月粮的政令如期执行,官员减半的政令也开始推行。

张如案,随着张如的畏罪自杀,很快平息下去。

朝廷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旱灾上。

果然,整个六月,江陵府都没有下雨,田地里都干枯了。

人们开始从长江里挑水去灌溉,但今年的粮食注定严重减产,因为旱情还在继续扩散。

与之对应的是,东京城的各大酒楼,也消停了许多。

政事堂颁布的严令粮食铺张浪费的政令在整个京畿路严格执行着,没有人敢违抗。

六月下旬,东京城如同火炉一样。

每天傍晚时分,西边的苍穹,都如同赤炎焚空。

在这个时候,民间的神棍们的生意开始好起来。

而正当大宋进入到一种紧急状态的时候,一个人登陆了杭州港。

这个人就是三年前,奉皇帝之命,前往海外去寻找新大陆的沈浪。

在外面历经了三年多时间,他终于回到了大宋。

作为出海的皇帝御史,沈浪一登岸之后,这个消息立刻被送回了东京城。

当时皇帝还在湖边乘凉,听说沈浪回来了,他高兴地差点从椅子上蹦起来。

“沈浪回来了!”

皇帝披着一件白色的长衫,他激动地在长廊里快速走动。

邵成章在后面追赶:“陛下,沈浪此刻尚未抵达东京城,应该还在杭州府!”

赵桓这才冷静下来:“还在杭州府,快!快让人!快让人将他给朕带回来!让韩世忠率前护军去!确保沈浪完好无损到朕的面前!”

没有人知道沈浪对于大宋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赵桓派他去那片新大陆,赵桓以为至少要去十年,没想到才四年不到,他就回来了!

他一定带了赵桓想要的东西!

那些东西,是解决大宋基础温饱的重中之重。

邵成章当然不能理解为了护送一个沈浪,皇帝为何会调动前护军,他快速带着皇帝的旨意向韩世忠军奔去。

史官道:靖康六年,南方大旱,赤地千里。

当然,史官还记载了,这一年,沈浪自海外归来,待会了大宋从未有的粮食。

十天后,沈浪出现在了赵桓的面前。

虽然才三年多时间,但是此时的沈浪和赵桓送别他的时候的沈浪,似乎判若两人。

常年在海上,他摔得皮肤黝黑,嘴唇裂开,而且为了更方便,他将头发都剪了,此时一头的短发,显得格外异类。

“臣沈浪,参见陛下!”

沈浪在说这话的时候,眼泪夺眶而出,沿着他粗糙的脸颊流下来。

他去了一千多个日夜,这一路的磨难,足够他说整整一年了。

可以说,这一千多个日夜,他从未睡过一个安稳觉。

他需要与海盗斗智斗勇,他还曾经在日本国停靠,差点死在日本国。

他更是在大海上遇到了巨大的生物,经常面对狂风暴雨。

他的船员,有很多脱水而死,有很多得了怪病。

等他抵达皇帝所说的那片新大陆的时候,因为水土不服,又病死了一批人。

若不是当地有人帮助了他们,他们没有一个人能活下去。

天佑大宋,天佑华夏。

总之,这其中的辛酸,很难述说。

赵桓当然能想象得到沈浪的难。

他甚至做好沈浪死在外面的打算了。

“沈爱卿,你受苦了!”

皇帝握着沈浪的双手,他双目中绽放出炽热的光芒。

“为陛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同样是说过这句话的张如的确已经死了,但是沈浪却绝不会如张如那样。

不仅如此,赵桓还要让沈浪,帮助大宋,打开一个新世界!

大宋工业革命的火焰已经被赵桓点燃,而伴随着工业革命到来的新航海,也必然会在大宋掀起前所未有的风浪。

赵桓相信,那些史官即便穷尽其一生的辞藻,也无法赞美出他和他这个时代的功勋。

君臣二人,便做宫中秉烛夜谈。

沈浪将自己所见所闻,说给赵桓听。

整整三天三夜,就像当年卫鞅与秦孝公说他的富国强兵之策一样!

第四天,皇帝依然没有上朝,也没有去过问南方旱情之事。

而是和沈浪一起,在御花园开始刨土,种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