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这般颜色(1 / 2)

加入书签

长歌差点把嘴里的稀粥喷出来。

看看梁芸穿着什么!

高跟鞋,宽腿裤。里面一件淡紫色的毛衣,外面是黑色的羊绒大衣,还是长到脚踝的那种……

“……小梁来啦!”估计几个前辈也觉得她穿的很尴尬,都楞了一下才打招呼。

只有郭导板着脸道:“小梁,我昨天不是说了让穿轻便一点吗?”

梁芸一脸无辜:“我知道啊,我这不是没穿裙子吗,鞋跟也不高。”

“你那鞋跟还不高啊?”郭导眼睛都瞪圆了。”

比起她平时的确算低的……

长歌心说,把头埋进碗里猛吃。

“你放心吧导演!”梁芸当然不能在长歌跟前丢面子,急忙说,“我平时都这么穿,这种程度跳舞跑步都问题的。”

见她坚持,郭导摇摇头:“那都吃饱了吗?吃饱了我们出发。”

说完又特意看着长歌问:“还没吃饱?”

“啊!”长歌早就饱了,赶忙抬起头擦嘴:“饱了饱了。”

于是一行人出发。

汝窑遗址在县城南边一百多公里的一个村子里,村子就叫汝村。

汝窑的色泽,传说是来自天上。后来周世宗时期曾经烧造过一种名为“柴窑”的瓷器,很像我们现在的汝瓷。却在北宋的时候失传,只剩下当年立下的口谕,就是我们熟悉的那句诗: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

到了宋徽宗时期当权者倾尽人力物力想要超越前朝,制作出可与之匹敌的汝窑,后来真做出一模一样的来。

“汝窑的瓷胎和其他瓷胎不同,它不是白色的,从边沿上可以看到,带着淡紫,叫做“香灰胎”。而瓷器的釉色,不论是半透明抑或不透明,都显出一种非常柔和悦目的天青色,并且带有轻微的釉裂纹,称为“蟹爪纹”。”

遗址博物馆的馆长亲自接待了他们,给大家讲解汝瓷的历史。长歌和一众前辈们听的津津有味,只有落在后面的梁芸脸色难看。

“唉!这种颜色和效果,咱们后世也一直在模仿,无论是南宋的官窑还是后来清代的雍正和乾隆,他们都做出了自己的风格,但在模仿技术而言,却只能做到袭貌遗神的程度!”

老馆长一脸惋惜的说:“如今真正的北宋官窑传下来的汝瓷,全世界也就六十多件,大部分都在故宫里。”

“那……为什么这种颜色这么难做啊?”长歌举手。

馆长笑了:“放下手吧,难做的原因到现在我们也不知道,总之就是烧不出以前那样的蟹爪纹。九十年代中期我们的专家认为汝瓷之所以能出现这种效果,是因为在烧制的过程中添加了玛瑙原矿。”

“但随着科技的发展,经过专家们仔细的研究发现,尽管玛瑙粉末与釉内的主要矿物互不排斥,却无助于成色的改变或提升。可以说唯一可能破解汝窑秘方的线索也断了,导致现在这项文化遗产就更加稀有珍贵了。”

旬仲指着玻璃柜里一件汝瓷:“那现在的这些都是新品喽?”

“嗯,咱们这边陈列的,都是后来的官窑那边重开烧制的,你们可以拍下来,等有机会去故宫对比一下就知道差别还是很大的。”

接下来,馆长又带着大家去参观了废旧的官窑,这一趟下来每个人都受益匪浅,大家也对剧中人物又有了新的理解。

当然,除了梁芸,她一直在后面生气。因为来的路上,她的鞋跟卡在石头缝里直接断掉了。她一边心疼几万块的鞋,一边觉得丢人。

剧组的助理给她拿了双洗干净还没穿的球鞋,她嫌难看不穿。也不知道怎么弄的把断掉的鞋跟又给粘回去了,但是过一会就又会掉。她就一拐一拐的那么走,郭导好几次都想说她两句,都忍住没说。

“唉,可惜了这地方。”参观结束大家回到车上,几个老戏骨很感概。

刘广叹了口气:“这里路不好走,又太偏了,馆里也是吃国家财政,有没有游客也不在乎。”

“也就是我们这些老人喜欢,年轻人连什么是汝瓷都不一定知道。啊!他们倒是都知道青花,张口闭口就是青花瓷多值钱,实际上根本不了解,都是听歌里唱的。”

长歌接了句:“其实有歌唱也不错呀!至少能让我们知道。要不然没听过那首青花瓷,很多人都不知道青花瓷长什么样。”

“那可不一定。”梁芸终于找到说话的机会了,嘲讽长歌,“那些千金小姐们从小家里都收藏古董,耳濡目染的别说青花瓷了,咱们刚刚看的汝瓷肯定都收藏了不少的。”

长歌古怪的看着她:“你没听馆长说,现在的汝瓷都是后世做的吗。当年北宋时期的……”

“你这就不懂了吧!”梁芸打断她,“就算在稀少,只要有钱什么买不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