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乱的大周下(1 / 2)
江南的老百姓没想哪么多, “还选什么啊?王爷就不错啊!”
他们记得,忠顺王虽然在江南杀人不少,可是他却是皇子中, 唯一一个帮他们的人。老百姓没啥长远眼光, 更不懂什么血统不血统的, 他们实在,只知道跟着忠顺王有饭吃。
因为忠顺王的缘故,他们今年遭了那样大的水灾, 好歹没饿死人。
不像其他的官老爷,哪里管他们死活,那赈灾的银子, 到了他们这里,十不存一,哪年遭了灾不死许多人, 就今年死的人最少。
江南这边忠顺王是人心所向,若非他始终放不下自己的出身, 他都想争上一争了。
只不过他自己也知道, 以那些文人老先生们的尿性, 他最后很可能辛苦一场,却跟人做了嫁衣裳, 便如同汉朝的刘襄、刘章兄弟,出了大力立了大功又如何?最后摘取胜利果实的却是刘恒。
为的是什么?
便是他们兄弟的能力太强,以至于被群臣忌惮,结果到了最后,同样也被皇帝忌惮, 最后只落得个郁郁而终的下场。
他可没那么傻, 算了一阵, 还是文仪给出的法子好,这样自己享受到的权力,远比自己辛辛苦苦去争一阵的还要多。
他又何必去当那个冤大头呢?!
……
江南尚且如此人心浮动,就更不要说居于帝国中心的长安了,天才知道他们拉了多少帮派了,那些大臣们各拥护一个皇子,都想要那拥立从龙之功。
大明宫慈晖殿
一间狭小的房间内,坐着天下最尊贵的两母女
黛玉在去长生界之前,就已经将自己设定的君主立宪制寄给了秦国长公主,让她转呈太后,并希望得到太后的支持。
那个时候,她可没想到那俩神棍,一切都是按照她以前的计划来的,谁能想到后面变化比计划来得快呢?
按黛玉当时的构想,太后身后是傅家,虽然被王子腾后来分了不少权走,可是傅家还是傅家,还是本朝一个不可取代的庞然大物。
若是秦国长公主能够说服傅太后,取得傅家的支持,那么黛玉的计划基本就稳了。
文臣方面有韩太师许夫子,武将一脉有傅家,还有——王子腾。
黛玉虽然不喜王子腾,不喜王家,但是作为文官体系,你设想的再好,如果没有枪杆子的支持,那就是在空想。
为了自己的计划,黛玉不得不同意韩磾的方案,拉拢王子腾,获取他的支持。
这也让黛玉再度认识到,武装力量的重要性。
韩磾已然将他的病究竟是怎么回事告诉他了,并且出手治好了他的病,同时也将黛玉的计划告诉了他。
黛玉所筹划的制度,已然作为臣子能拿到最好的待遇。
除非王子腾他现在就有本事推翻大周,另建新的皇朝。而显然,王子腾现在不具备这样的力量。
同时大环境也不允许,虽然太上皇对臣子多猜忌,但是却不失为一位明君,至少大周朝在他的治下,泰半时候还是很不错的,除了后面的这几年外,算得清明。
所以说,想要改朝换代的条件真的还不成熟。
不要说太上皇这一代了,便是建兴帝如果不是太小心眼儿,也不失为守成之君。祖宗的余荫,使得他们还有百余年的时间来挥霍。
谁让华夏子民是这个世界上最为驯顺的国民呢,只要还有一口饭吃,他们都不会想到造、反这两个字。
所以不管是黛玉还是王子腾,他们想要逆天而行基本都是不可能的。
黛玉虽然对让王子腾活命心下不满,但是为了大局,却还是不得不放他一马,毕竟她现在急需军方的支持。
看着手中的书信,傅太后发出沉重的叹息:“我劝过皇帝,国不可一日无君,可惜,他听不进去。”
不然,何至于落到如今这个局面!
秦国长公主冷笑道:“他也就只会选这样的人了,”对于自己的父亲,她仍然满腹怨恨,都不以尊称称呼自己的太上皇,只以‘他’来代替,“我大致能猜到十九的心思,忠顺在江南的功劳越大,他的心就越不安稳,他想借着御驾亲征拿下东北,来压住忠顺的势头。”
“江南人秉性柔弱,哪里能跟东北人比,”傅太后到底是将门虎女,至少对江南人和东北人二者之间的区别还是明白的,十九这是拣了个硬骨头来啃啊。
傅太后嗤笑道,“他是见忠顺立功容易,以为东北也如江南也般易攻,可惜,谁知道,他本想拣软柿子,结果捏的却是最硬的石头。”
秦国长公主冷笑道,“大周有这样的皇帝,真不知道是福还是祸。”她再度鄙视了一番太上皇的眼光,“太子哥哥还有大哥他们,哪个不比他强?便是忠顺都要比他得多。”
傅太后看了秦国长公主一眼,扬了扬手中的信纸,“那对于忠顺与文仪所谋之事,你是怎么看的?”
秦国长公主看了傅太后一眼,“母后,我觉得,你不应该问女儿的看法。毕竟,这制度,对于我来说,有百利而无一害。它损害的,主要是你们这些皇室掌权者的利益。作为公主,尤其是一个已经出嫁的公主,其实我们已经被降为臣籍了,站在臣子的位置上,我是举双手拥护这个制度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