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山寒[种田] 第192节(1 / 2)
入目便是广阔的城墙,巍峨的城门,汹涌的人群,虽然见识了边城的新城,但眼前的这个更加的壮阔,所有人都不由得睁大了眼睛。
排队进城时,李青勇嘴巴还在巴拉巴拉的说着话,等官兵检查时,他就仿佛闭嘴的河蚌,一个缝都不开。
进到里面,他更是一个字都说不出来,眼睛四处看都看不够。
别说他,就是来过一次的李青文都被鼎沸的人声给震慑到了,行走在街道上,有种被淹没的错觉。
跟地广人稀的边城相比,京城人太多了,真真的车水马龙,高楼林立,鳞次栉比。
不亏是大梁最繁华的都城!
李青宏赶着车一路往紫藤巷子走,李青勇紧紧地抓着李青文的手,眼睛依旧看着外面,吞咽着口水,道:“仔儿,仔儿……”
他想问啥,一下子忘记了。
还没到地方呢,他们就遇到了出来做事的街坊邻居,对方惊喜的同他拱手道喜,李青卓考中了,喜报送到了食肆,现在巷子里都传来了。
好嘛,刚到就有了这等喜事,李青文他们都高兴坏了。
老街坊没有堵路,告诉了喜讯,便放他们赶紧回去,从老家过来,一路可是累坏了。
这一路,他们走的不算快,也不算慢,碰到了几个食客,他们也知道这事,纷纷恭喜,笑着问李青宏这等喜事,下次去吃羊蝎子,会不会再送羊肉。
李青宏和李青卓下车同人拱手致谢,李青文爬出来赶车。
等他们到食肆,收到了不少祝贺,一辆辆马车停在小楼前,李青勇跳下车,抬眼就看到李青贵出来了,咧嘴叫了一声,“五哥!”
李青贵和李青勇是同一个爷爷,不过性子却是天差地别。
“青勇!”李青贵也顾不上一手油,上来就重重的拍了拍弟弟的肩膀,又见这么多人来,高兴的不得了,“可算是来人手了!”
刚来京城的一个个大小伙子纷纷过来叫人,一边悄悄打量着眼前的二楼,看上去挺气派的,不比县城那些酒楼差啥。
他们以后要在这里做事了!
听到动静,在后面做事的人也纷纷跑出来,看着外头一片人脑袋,惊喜的出声。
大家跳着脚将李青卓考中的喜事说出来,殊不知道他们在路上都已经知道了。
虽然过年没有回家,但是族里来了这么多兄弟,大家满心欢喜,但是铺子里头还有客人,他们不敢耽误,打了一声招呼,赶紧又往回跑。
第215章
那年李青文带着方氏去边城时, 紫藤巷子里面的房子便退了,李青卓住在书院,李青宏他们宿在食肆里头。
所以, 李青文他们这多人到京城,一时没有地方住,只能先在客栈里落脚。
李青卓将堂兄弟们安置好,便去书院里, 给李青文搬回来一些书,一边打探各个书院收人的事情,一边埋头准备接下来的考试。
李青宏一到京城便开始忙起来,把从边城带来的干蘑菇送去街坊邻居家里, 大家伙都问他大老远回去一趟, 怎么不多呆一阵子。
李青宏笑着说,哥哥和弟弟都要来京城读书, 耽误不得。
街坊邻居们闻言连连点头, 读书的事, 确实不能耽搁。
李青文也没闲着, 他先去了苏家, 苏树清果然还在内城忙, 苏元宝长高了一截,依旧跟从前一样,看到李青文便黏着不愿意撒手。
这两年虽然没见面, 但他们和苏树清还有书信往来,苏元宝还以为去年就能见到李青文,结果又等了一年, 小嘴巴噘的可高了。
李青文从前一把能将苏元宝举高高, 现在得找个合适的姿势, 因为这小子重了几十斤。
苏元宝头发梳的整整齐齐,脸蛋圆圆的,明亮的大眼睛转的十分灵活,殷红的嘴巴一张一合,“小哥,这次你在京城呆多久?”
“估计得三五年……”
最少得三五年,虽然他很想早点回边城,但读书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他需要学的东西很多。
苏元宝这回可高兴了,留着李青文在家里住了一个晚上,他跟李青文一样,今年就开始识字了,夫子一来,眼泪就开始转圈,等到放下笔,那泡泪一下子就没了。
老管家十分发愁,他疼惜小少爷,但又不能不识字,只能忍着。
李青文有办法,他把前世的儿童故事写在纸上,先给苏元宝念一个《长鼻子树》,苏元宝听的入神,缠着李青文还要继续讲,李青文就说他回去想想,想完了写在纸上,他希望苏元宝能自己读这些故事。
苏元宝是个聪明的娃,一下就知道李青文是想他认字,嘴巴瘪了瘪,还是点头同意了。
边城的蜂蜜凝如橘红的脂肪,平而顺滑,芳香阵阵,入口香甜,余味略苦,老管家很喜欢。
李青文拉过来不少,除了蜂蜜还有蘑菇、松子和榛子,还有自己家做的鱼肉松,鱼肉松深得苏元宝的喜爱,李青文便把制作法子教给苏家的厨娘,让她以后给苏元宝做着吃。
猪肉松更是别有一番味道呢,只是边城一直没养猪,京城这边就便利多了,啥都不缺。
从苏家回到紫藤巷子,李青文被二哥三哥带到几个药铺,找好几个大夫看了身体,都说没甚大碍,李青卓便把自己挑选的书院和私塾的名字给了幺弟,有六七个之多。
去年,江淙让丁杰给李青文寻了个书院,但李青文冬天的时候被抓走,又养了一年的伤,这个名额算是给浪费了,今年就得重新找。
在临走之前,江淙单独找了李青卓,特意叮嘱他,到京城的第一年,李青文以养身体为主。
李青文的伤势,江淙是最了解的,李青卓心里有了数,也没有逼弟弟太紧,只让他慢慢选,一个个的去看,哪个合适就去哪个。
名单之中,两所学院分别在内外城,其他的私塾都在外郊。
新帝重开科考,这对于天下所有人有志之士都是天大的喜讯,原来读书的人更加努力,无数人拿起了纸笔和书本,京城各地方的书院都快被人给撑满了,私塾便应运而生。
大梁读书人是不限制考地的,任何地方的人都可以到任何地方读书考试,京城则成了首选之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