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零之走出大杂院 第130节(2 / 2)
上大菜,硬菜,正儿八经功夫菜,让女厨子看看,到底什么是硬功夫。
而那几位有名望的大厨,包括全聚德的丰泽园的,自然也都是铆足了劲,这次顾舜华的分数和他们打一个持平,甚至隐隐超过他们了,也就是比陆问樵稍微低一点点。
他们怎么着也不能让一个女流之辈超过去!
这其中,自然也有人把话说到陆问樵跟前:“兄弟,靠你了,你可得撑住,就那么一个年轻女的,这才入行多久,咱不能输。”
陆问樵头都没抬,只是淡淡地说:“勤行里比的是真手艺,不是运气,靠着歪门邪道的侥幸,走不远。”
旁人自然连连点头说是。
而对于比赛的最后一道菜,顾舜华自然也是有备而来,她准备的,便是父亲传授的一根柴。
只用那么一根柴,就那么慢慢悠悠地烧。
她先请教了主办方时间限制,知道为了大厨们充分发挥,这次的时间限制是两个小时,而且确实可以自己准备锅灶炊具的。
顾舜华一听,这就放心了,两个小时,对于她来说,依然紧迫,但也够了。
当下先请玉花台后勤帮自己安置了临时锅灶和柴火,之后她取来了事先备好的猪头,现在正好是冬天,这猪头倒是也新鲜。
略作清洗后,顾舜华取来了一只黑陶罐,将猪头和四只蹄子放在那黑陶罐中,之后黑陶罐中加水,并一碗酱油,又放了各样料包,放进去后,她取来了黑陶罐的盖子,盖上。
这黑陶罐是家里传下来的,做工精细,这么盖上盖子,好一个严丝合缝,将黑陶罐安置在大锅中,是丝毫不会露出一丝热起。
这个时候,顾舜华才盖上了大锅盖,开始烧火。
烧火的时候,只用一根柴。
这烧柴自然有讲究,首先柴是粗硬的木柴,很耐烧,其次柴火烧起来分文火武火,所谓武火,便是大火烧沸,见明火,而所谓文火,则是只冒烟不出火。
那么一根柴,就这么慢悠悠地冒烟闷烧,倒是能烧不少时候。
顾舜华将柴火闷烧上,便也不急了,看旁边的厨子们大显手艺,煎炸烹炒,大家可是使出来自己的看家本领了。
相比之下,顾舜华却是不急不缓的。
主席台上的评委自然也看到了这番情景,都纳闷地看过来,甚至饮食公司的还特意跑过来,问她:“你这是?”
黄经理是饮食公司总经理,他一过来,北京晚报的记者也就跟过来,寻找新闻素材。
顾舜华笑了笑:“我这是在焖猪肉。”
黄经理看了看那柴火,只冒烟,不见火,很是纳闷:“这是?”
因为是要尽情施展各家本领,所以对炉具灶具也不做要求,大家可以自带,想用什么就用什么,但像顾舜华这样用柴火烧得倒是少见。
顾舜华道:“这是用一根柴来炖猪头肉。”
总经理惊讶:“一根柴?”
顾舜华道:“是,只用这一根柴,炖烂猪肉头。”
她这一说,周围人都稀罕了,一根柴?猪肉头?这是说笑呢。
总经理显然也有些不信:“这怎么炖烂?”
顾舜华:“这个法子,古来有之,据说古代话本中就有人用过这个法子。大火烧沸,小火慢炖,一根长柴烧个把时辰,猪头肉可以炖个稀烂耙香。”
其实所谓的古代话本是《金瓶梅》,不过顾舜华知道这本书前几年名声不好,现在还不知道大家怎么看待,所以故意隐了书名不提。
这总经理更加惊讶:“就这么炖?”
顾舜华点头:“是。”
其实除了一根柴文火烧的秘诀,关键的诀窍还在于那黑陶瓷罐,将猪头肉放在黑陶瓷罐中,隔着水来慢炖,热量储存在黑陶瓷罐中,这就相当于现在的高压锅。
不过她这黑陶瓷罐是一位大家特制的,据说是模仿了古代的锡古子来做的,炖出来味道自然比高压锅好,那是原汁原味的猪头肉香。
这些,她也就不会和人提了。
当下总经理也有些诧异了,期待地道:“行,我等着尝尝你这一根柴炖出来的猪头肉。”
旁边的北京晚报记者快速地记了记,顺便还采访了顾舜华几个问题,顾舜华大方地回答了。
很快,众多大厨的菜陆续出锅了,大家纷纷呈上去,于是评委尝菜,大家交头接耳地评价,又在记事本上打分。
冯保国做的是蟹黄豆腐,已经交上去了,从评委的反应看,他的得分还不错。
他就有些替顾舜华着急:“舜华,你看那些评委,现在他们尝了别人的菜,味道不错,你如果迟迟不上交,最后一个尝你的,那时候他们都吃腻了,你说还能吃得下去吗?就算你这猪头肉有九分的香,他们吃在嘴里,也就只剩下六分了,这就吃亏吃大了!”
顾舜华却是不急:“师兄,其实你说掌控时间,我也想掌控,但是这个菜就是要这个火候。现在我们只能往好里想,好菜不在晚,评委又是专业评委,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评委的眼光和判断。”
冯保国说不得什么了,心想这师妹可真能熬,也亏得自己师父把这道菜传给她,要是自己,只怕早急死了。
到了最后,所有的人都做完了,只有顾舜华,还在那里慢悠悠地烧着那根柴,所有的参赛厨师都看过来,顾舜华却是不骄不躁的,一脸淡定。
好在评委很有耐心,并没有表现出不耐烦,都在等着。
终于,顾舜华完成了,其实还好,提前十分钟完成的。
因为顾舜华已经是最后一个完成的厨师了,所有的人全都看向她,就见她打开了锅盖。
可是热气腾腾中,只有清水,清水里是一黑色陶瓷罐。
大家更加诧异,心说这猪头肉呢?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