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高调谈判(2 / 2)

加入书签

一个善于社交的人,必然是善于权衡和拿捏人际关系的。而在此时此刻,胡厂长感觉自己过去积累的经验似乎都不太适用。

有一瞬间,胡厂长感觉自己正在被羞辱,但很快他就压下这种羞辱感。因为,事实上他和他的冷轧厂的现状是不要被承包。他需要这笔可观的承包费用填补一些窟窿,而单位也需要这笔钱发工资和退休金。

而逻辑上,胡杨提出的问题也是客观存在的。换个人,胡厂长大可以说大家都一样。能到他这个位置的干部,有谁不是他这样的。但面对胡杨,他没有这个底气说这些。因为真的不了解面前这个年轻人。

胡杨语气平淡的继续说道:“所以,我希望您在约束自己的同时也能约束好其他人。相信我,如果是由我们来解决,一定会是非常彻底的方式。我也希望你能了解,与我们合作是没有第二次机会的。”

抬手看了一眼腕表的时间,胡杨说道:“十五分钟之后签约。在这之前,无论公开的还是私下的条件,原则上都是可以调整的。而一旦我们签订了合同,那么一起都将以合同为准。”

在这之后的十五分钟里,胡厂长的脑子里进行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但最终,他并没有修改任何已经谈好的条件。

对他的这个反应,胡杨基本还是满意的。贪婪但并没有完全失去理智,这很好。

既然有那么一个热烈的开始,自然结束也要很热闹。

签约仪式的现场是真的请来了电视台的记者。这次华夏科技承包冷轧机制造厂的事,是作为一个改革正面典型报道的。

在之后一周时间里,这个新闻基本上占领时下有限的所有媒体。

而这一周里,华夏科技却没有主动再接触其余四家单位中的任何一家。反倒是他们开始积极的主动接触华夏科技。

当然这个积极,也还是很矜持的,这个面子还是非常重要。只要没到揭不开锅,那面子还是要守住的。面子,永远都是国人绕不开的大事。

胡杨不是不想给他们面子,但在面子成为办事的阻碍时,他也不介意削一削他们的面子。

这一周,胡杨干脆就没有留在沈阳。除了实在走不开的邢鹏几个之外,全体都跟着胡杨来了丹东。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他们是从沈阳乘船入海,最终目的地是丹东。

这次他们换乘了两种不同的船。在内河他们乘坐的是改装过的,小型平底货船。

这种货船的想法是胡杨和几个老海军一起想出来的。平底船并不是他们首创,他们只是研究出了一个对现有普通小型货船的改造手法,甚至不能称之为技术。

是一些海军的老机修工加上几个高级技工,花了一些工夫撺掇出的东西。这东西基本是纯手工弄出来的,复制一次都不太容易,就更不要说量产了。

弄这个平地货船出来,主要还是为了验证一些关于内河运输的想法,算是试验机。

内河运输和外海运输虽然都是用船舶,但航行环境区别非常大。其中最重要的两项就是抗风浪能力和吃水深度。

胡杨曾经在上海工作过一段时间,就住在黄浦江边。每天都能看到货船在江水中穿行。相信大多数外地人,头一回见到黄浦江里运沙船,都会感觉十分惊奇。

因为这些运沙船在满载情况下,就像是半潜在江水中一样,船舷和水面几近平齐。而这些运沙船都是平底船。

平底的设计既能够增加运输量,又可以减少吃水深度。但同时这种船对于风浪的抵抗能力就要差很多了。即便是在内河,风力超过五六级之后就需要提高警惕了。

这也是为什么黄浦江中,那些运沙船都会满载到快要把自己变成潜水艇的原因之一。装得越多,反而抗风浪的能力越强。

关于平底船,胡杨他们并没有什么创新的东西。但在辽河流域,正儿八经的平地货船还真就是他们这的独一份。在胡杨之前,还没有人认真的想要在辽宁版图内部建立一条水路运输线。

或许,也真的有人想过,但真正付诸实际行动的胡杨肯定是第一个。

试乘了平底货船之后,大伙就地总结的各种问题和经验。不到二十四小时之后,就在大连再次上岸。

这一趟他们是来参观一个企业,东北地区最大的造船企业,大连造船厂。

1984年7月,大连船用柴油机厂、大连船用阀门厂、大连船用推进器厂从大连造船厂整体划出。这是整个东北地区,国企改革最成功的一个案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