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二章 比空气轻的梦(2 / 2)
“有一位人类中的智者曾经说过——生活本该是一次光荣的冒险,结果却变成了一场可怕的经历。之所以如此,就是因为迄今为止,人类的生存完全被恐惧控制。自然灾害、金融危机、食品安全、恐怖活动、生存压力等等等等,常常让我们感到无力、感到恐惧。而放任恐惧主宰内心,并不会使得危险离去,反倒让情势更坏。生存的恐惧让我们不顾一切向大自然索取、掠夺资源,甚至竭泽而渔。”
他的目光深沉,似乎可以包容一切,看透这数以万计人们的内心,缓缓说道:
“人类一切不宽容的根源,都是源于对未知的恐惧。”
“但是!人类本身是向往光明的,只要不受恐惧的影响,正直、怜悯、宽容和公正就会自然而然点燃我们心中的这份光明。诸位,我必须提醒大家!我们不能因为害怕挫折,就放弃对光明、对成功的追求!千百年甚至更长时间的人类历史已经充分证明,创造——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科技带来了大气污染、生态恶化,却也帮助我们改善生活、战胜自然。决定利弊的关键在于,该如何去善用新的创造。而我和我的同事们已经在逐渐证明,人造基因组是有益的,比如对疾病的控制和治疗。至于促进人体进化方面,等一会儿,我也会用实际行动向大家证明。”
随着他最后一句话说完,下方无数人群又再度发出阵阵骚动,显然充满讶异和疑惑,想要知道他究竟用什么方法证明人体的进化。
但李杰并没有理会这些纷乱,而是继续用坚定富有感染力的语调说下去。
“人类是一种天生**无穷的动物,因为我们有着高等智慧,勇于征服自然。我们羡慕鱼儿能在水中自由游动,于是制造出轮船、风帆和潜水艇;我们羡慕骏马奔跑飞驰的英姿,于是发明了自行车、马车和汽车……人类从来不会停止对未知的探索**,无垠大海的重重阻隔,反倒让我们跨越距离、抵达彼岸的冲动更加强烈。五六百年前的大航海时代,人类当中的先祖,在大陆对岸的南京、里斯本和塞维利亚,成功制造出用于远洋的大型帆船,而后哥伦布们乘坐着这一艘艘帆船驶入大西洋的深处,开始对海洋的探险,发现了美丽的新大陆!”
“在仰望先贤壮举的同时,我想问问诸位,还有一种长久以来,最让无数人类羡慕的能力,有人能告诉我是什么吗?”
李杰的声音就像激荡凛冽的飓风,盘旋回荡在偌大时代广场的上空,而下方黑压压的人群,全都被他的铿锵话语带动得心潮澎湃、情绪高涨、难以自持。
几乎是第一时间,就有按捺不住的人扯着嗓子高喊应答:
“想要飞!”
“没错!”李杰语调高昂,伸手指了指给出回应的方向。“我们的征途,是星辰和大海!海洋既然已经被纳入怀抱,天空当然也不该独自徜徉。长久以来,人类最羡慕的,就是雄鹰在天空自由翱翔、扶摇直上九万里!于是我们又开始做梦——一个比空气轻的梦!”
“啊,我看到有人在笑!是啊,这听起来可真有点儿傻,人怎么可能比空气轻呢?你们笑得理所应当,却又笑得后知后觉。因为从前的人根本没有见过飞机,完全想不通怎么可能造出比空气重的飞行器来。在飞机出现之前的两三百年,人类的逻辑是这样的——要想在天空中来去自如,就得比空气轻!然后呢?他们成功了!创造出了热气球、飞艇,那是人类第一次飞上天空!直到某一天,有一对姓莱特的兄弟,他们并不愿沉湎在先贤的光辉中,而是开始了新的艰难探索。后来发生的事情地球人都知道,飞机成为了我们人类的新宠,直到今天!”
“那么,难道这就是我们所能做到的极限了吗?难道我们就应该满足于现状了吗?难道没有更加便捷、更加先进、甚至不依靠工具就能让人类自身上天自由翱翔的方法吗?我不知道诸位是怎么想的,但是我绝不会满足!在一个晴朗的夏夜,当我们抬头仰望头顶繁密的闪闪群星,会不会有一种可望而不可及的沮丧?我们真的如此可怜,就此放弃吗?不!绝不!我们必须征服天空!”
“纵使明知飞行的旅程不会永无止境,上天之后仍要降落,我们还是从不疲倦、孜孜以求,努力追求向更高处飞翔。飞的**已经超越了飞翔的意义本身,包含着人类对一切美好的向往,蕴育着无限可能的未来。飞的**就像未知旅程上的斑驳荆棘,纵使穿行其间让我们鲜血淋漓,也绝不愿意避开。在这艰难的旅程之中,会有天火刺破苍穹炸裂轰鸣,会有暴雨狂风席卷目露凶光,会有脚下无垠大地巨力牵引,但我们还是想要纵身飞跃而起。向上!向上!不断向上!要比楼宇高,比高山高,比飞鸟高,比星辰高,甚至比飞翔这个词语本身更高!”
“想想吧,我的朋友们!眼前这样的场景,与创造热气球、飞艇和飞机的彼时何其相似!你们抱有对茫然未知的重重忧虑,却忽略了美好未来的无限可能!为什么不给人造基因组一个机会,让我们实现飞翔的梦想,寻找更多的可能!”
李杰力道千钧的话语就像一道划破天地的惊雷,光芒迸现,倏然炸裂在所有人心中,让他们为之震撼、向往、思绪万千。
而无比寂静的广场之上,良久之后,终于有人痴痴发问:
“人真的有可能自己飞翔起来吗?”
李杰却突然闭口不言,带着柔和的笑意注视下方无边人海,整洁浓密的黑发与幽深瞳仁在阳光的映照下显得神秘无比,在所有人期待的目光中,吐出一个简单直白却令人充满无限遐想的单词:
“当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