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六章 出征(1 / 2)
顾琛终于是如愿以偿的当上了回纥的皇帝,可是这皇帝的宝座坐得是一点也不安稳。
其他的几位皇子对这位新皇帝有着诸多的不满,首先,顾琛只是一个汉族妃子生下来的庶子,母亲的汉民身份一直是顾琛倍受轻视甚至说是鄙视的原因,即使他现在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在那些回纥贵族的眼里,只不过是一个血统不纯的“杂种”而已,所以顾琛基本上命令不动这帮贵族。
其次顾琛在朝中根基不稳,常年在燕西,自然没什么时间和精力培养自己在回纥的亲信,这一点上,比他的几个兄弟差了不少,所以朝廷陷入了分裂,几位皇子的党羽和顾琛的亲信之间相互倾轧,而顾琛也无法全部铲尽其它皇子的人,因为光凭他自己的人,不足以支撑整个朝廷的正常运转。
最后一点,顾琛是通过非法手段,靠阴谋诡计取得的皇位,这个大家心里或多或少的都清楚,既然顾琛开了这阴谋夺权的先河,那别的皇子也就无所顾忌了,而且各位皇子也在不断搜集顾琛阴谋夺权的证据,企图把顾琛从皇位上拉下来。
顾琛在皇位上如坐针毡,自打他继位以后,就再也没有睡过一天安稳觉了,几个皇子的蠢蠢欲动他都看在了眼里,其中以二皇子最为突出,和他争斗一番的意图非常的明显。
这个二皇子,在先皇帝还活着的时候,就一直在和前太子斗,顾琛刚回来是有打算和二皇子结盟对抗太子的意愿,不过后来贺兰承运觉得结盟不如单干,免得以后分赃不均,所以顾琛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
后来前太子因为寿材和皇陵的事情被先皇帝废掉赐死,二皇子心里暗自的高兴,以为按顺序排的话,他就能继承大统了,不成想半路上跳出来一个五皇子顾琛,而且立太子,先皇驾崩,继位登基,整个过程一气呵成,二皇子连准备和顾琛争斗的时间都没有,顾琛就成了皇帝了,二皇子自然是恨意十足,反心不死。
顾琛继位以后,二皇子多次指使他亲信和顾琛的亲信争斗,让顾琛多次在朝堂之上难堪,又不断地笼络掌握兵权的将领,挑拨他们和顾琛的关系。另一方面,二皇子也不断在追查先皇暴毙和前太子被废的真相,暗中打探先皇从突然发病到回光返照再到驾崩前前后后的细节,搜集宫女、太监、太医的证词,追寻那位顾琛找来的“神医”的下落。希望以此为突破口,揭穿顾琛阴谋夺权的真相,从而逼顾琛退位。
二皇子的一举一动顾琛都看在眼里,可是顾琛就是拿他没有什么办法,几个掌握兵权的大将已经开始站在二皇子的一边了,朝中的几位重臣也是二皇子的党羽,二皇子是诸位皇子里实力最强的一位,也是在朝中根基最稳固的一位,甚至比身为皇帝的顾琛还要稳固。
在回纥贵族中,也是大都支持二皇子的。不过顾琛毕竟还是皇上,二皇子还是忌惮他的权力,两方谁也不能马上置对方于死地,所以只能维持着这种明争暗斗的状态。
而顾琛答应贺兰承运的,他一当上回纥皇帝,就借贺兰承运军队,回燕西夺取皇位的承诺,也因为这种无休止的内斗状态而暂时搁浅了,贺兰承运对此也是无可奈何。
而另一边,燕西则打算对回纥先发制人。燕西派驻在回纥的使者回京述职,向皇帝禀报了发生在回纥的一系列事件,包括先皇暴毙,顾琛成为了回纥的新皇帝。
得知继位的居然是顾琛,皇帝怒不可遏地说道:“可恶!一个乱臣贼子跑回自己的国家居然还当上了皇帝,顾琛帮助废太子贺兰承运逃跑,这是与燕西为敌,现在他当了回纥的皇帝,那就是回纥与燕西为敌,传朕的旨意,在边境集结三十万大军,三日内出兵,我要踏平回纥,活捉顾琛和贺兰承运!众爱卿可还有什么还说的吗?”
朝堂之上,文武百官议论纷纷,交头接耳,迅速形成了两派,一派是以楚风楚将军等武将为首的主战派,主持皇帝的决议,另一派以宰相等文官为首缓战派,认为现在出兵操之过急,宜暂缓。
缓战派的核心宰相首先站出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宰相说到:“陛下,臣以为现在即刻出兵过于仓促鲁莽,宜暂缓,待时机充分之时再与之决战。”
然后,宰相开始说明自己的理由:“之前,陛下刚刚铲除废太子贺兰承运一党,挫败了其起兵夺权的图谋,军中的精锐大多调到了京城镇压叛军,现在就马上调回边境开战过于仓促,而且前不久和别国打了几场大战,已经损失了不少实力,而攻打回纥,路途遥远,地形复杂,粮草辎重补给缓慢,一旦回纥军队从后方包抄截断我军包抄回撤路线,极有可能我军会被一举全部歼灭。”
皇帝听了宰相的陈情不由得陷入了思考。
这时,主战的楚风站了出来,反驳宰相的建议。他说到:“宰相所言确实属实,孤军深入确实会有被包围歼灭的风险,可是如果我们兵分两路,从侧翼出击呢,分出小波兵力正面佯攻,将主力压在两侧或者一翼,从侧面击溃敌军则就会有更大的胜算。而至于敌方的包围,则大可放心,迅速击溃其正面,那后方的部分就无法形成围拢,消灭他们自然简单,而且现在时机正好,顾琛刚刚继位不就,在朝中根基并不稳固,其它的皇子虎视眈眈,我们如果现在打过去,顾琛或者调不动手底下的兵,或者其它皇子趁机发动内乱,定会瓦解,而如果等些时日,顾琛稳固了统治,怕是他们回纥要先来攻打我们燕西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