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福女 第963节(1 / 2)

加入书签

但现在轮到老周头做地主了,他就不太乐意请短工了。

这还没看见收益呢,就给出那么多钱,那多亏得慌呀。

还是佃租好,他们只出地,再监督佃户们种好地,除好草,上好肥,保证水,那一年以后就能白分得四成的租子,这才是稳赚不赔的。

所以四成他也很满意了的。

反正这地又不是自家的,是朝廷的,满宝当一年官他们就收一年的租子,多好啊。

“四成就四成,不过得说好了,地得咱来管,那些佃农得听我们的才行,你看他们多懒,那么好的地给弄得杂草丛生的,多费地力呀。”

满宝希望他们将来可以友好相处,因此替他们说话道:“也不怪他们,朝廷朝他们收的是定租,除了米面之外,他们还得给脚钱,还得给大人们收割晾晒牧草,连自己养的鸡鸭都得分人家一半。”

老周头忍不住张大了嘴巴,“这,这怎么听着跟乱军似的?”

庄先生忍不住轻咳出声,小声道:“周金兄,这样的话可不好说。”

钱氏就瞪了他一眼,老周头便立即不敢说了。

刘老夫人笑道:“没事儿,这都是家里人,不会有人出去乱传的。”

这样的话传出去倒也没什么,只是会比较容易得罪人而已,当然,得罪皇帝还是其次,主要是会得罪拥有职田的大人们。

刘老夫人看了满宝一眼,笑了笑,不过这位小大人显然不在其中。

满宝还是挺赞同她爹的话的,她也觉得职田的管理很混乱,对租种职田的百姓很不公平,也难怪他们不愿意租种职田了。

“所以爹,咱对他们和蔼些,到时候再多买几头牛分给他们耕种,把关系搞好,这种出来的粮食也更好。”

老周头就嘟囔,“还要买牛啊……”

牛可是很贵的。

第1637章 我的志向

满宝没管她爹这句话,她还没告诉他,她还会给他们提供麦种呢。

她直接找了白善出去悄悄商议,“你家能供上所有的麦种?”

白善道:“问题应该不大,这才秋收呢,今年京城附近干旱,陇州也受了一点儿影响的,祖母肯定没有将收获的麦子卖出去。”

所以几百亩的麦种他应该是凑得齐的。

白善问道:“这也是件大事,不告诉周伯吗?”

“等过完中秋吧,”满宝道:“总要让我爹过个好节。”

白善一想也是,等他们把麦种拉过来,周伯就算是心痛也会用的。

白善转身去找他祖母商量。

刘老夫人早就猜到了,当初三个孩子就是靠着那新麦种挣了不少钱,现在新麦种基本上已经普及开来,朝廷甚至自己都常给百姓派发良种,而这些租种职田的人却还在用着自己留的旧种,几个孩子肯定要换掉的。

要么买,要么就自家出。

前者花费不少,后者,罗江县距离雍州太远,倒是陇州不远,来回三四日就可以,所以她便猜他们会从陇州拿。

刘老夫人还是很开心的,和白善道:“今年京畿一带皆旱,胜州又洪涝,我便猜想粮价怕是要升,所以今年夏收的麦子都没有卖出,不过户部调拨得当,目前京城的粮价平稳得很,前段时间涨了不到两文钱,现在又回落了,所以这些麦子倒便宜了你们。”

白善立即笑嘻嘻的道:“祖母,满宝也不白要我们的,明年收获了就还我们了。”

刘老夫人笑道:“我知道,以我们两家的关系难道还用客套这些吗?”

她道:“我明日就让刘贵回陇州,让他将麦种押运过来。不过我却是想问一问你,你们是打算把这职田弄成和你们那小庄子一样的庄子吗?”

白善沉吟了片刻后道:“祖母,种地很苦,我觉得这世间的道理很奇怪,我受的教育,我看的书都告诉我,土地很是贵重,甚至历朝更迭也多因土地而起,但我算过,土地产出的收益并不高,可这世间万物,不论什么东西都离不开土地。”

“一匹蜀缎从五吊钱到百金各有不同,其中的差异是丝,更是因人的手艺不同,但蚕吃的桑叶都是从土地上来的,从种桑叶开始,一直到蜀缎穿到人的身上,穿着的人,售卖的商人,甚至工匠都可能富有了,只有最开始养蚕种桑的人,他似乎会一直贫穷,为什么?”

刘老夫人:……她怎么知道为什么?

不对,她为什么要去想这样的问题?

善宝又为什么去想这样的问题?

刘老夫人正要说话,白善已经坐在她脚边道:“但种地的人也并不是就会一直贫穷,您看我们小庄子里的长工,他们一开始多穷啊。”

那是穷到连一身换洗的衣服都没有,更别说房子和娶媳妇生子了。

结果这才几年,别说衣服了,人家有房子,有媳妇,还有了孩子,虽然其中有两个孩子不是自己的,但那也是养子不是?

现在衣食不缺,庄子里养的大片鸡鸭鹅也有他们的一份,不敢保证他们时时有肉吃,却可以保证他们常常有蛋吃,就是比一般的富户也不差了的。

“还有周伯一家,以前满宝家里的日子也不是很好过,但现在不也过得挺好的吗?”白善道:“所以问题不是出在种地这件事上,而是出在了人身上。”

“我在想,这个地要怎么种才好呢?”

刘老夫人:……她就问了一句话。

白善继续和祖母说心事,“以前祖母都是让我继承父亲遗志,所以我想为父亲伸冤,和父亲一样当官儿,但我现在隐约明白了我将来想做什么。”

刘老夫人的心一下就安定了下来,她露出笑容,轻声问道:“你将来想做什么?”

白善目中生辉,闪闪发光,他道:“就做这让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事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