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福女 第1105节(1 / 2)

加入书签

本有许多话想说的太子一下就没什么话想问了,只是客套的问了一句,“老丈就是周满的伯父?”

老周头没察觉过来这话是问他的,因此还低着头看自己的脚尖,钱氏忍不住拧了他一下,满宝连忙给她爹打圆场,“殿下,这就是我……我伯父,我一直叫爹的,到现在也没改过来,所以我爹听着不习惯。”

老周头这才反应过来,连连点头道:“是,我……小的是满宝的大伯。”

太子对他笑了笑,指了椅子道:“周老丈请坐。”

老周头不敢坐。

满宝干脆就将椅子移远了一点儿,然后扶着她爹娘坐下,白善也搬了一张椅子到一旁给他祖母坐下。

太子就和三人感叹道:“周老丈兄友弟恭,乃义士啊。”

恭王额头跳了跳,总觉得太子是意有所指的在讽刺他。

老周头激动得脸色通红,表示这都是他应该做的,他总不能让他弟弟绝后不是?

而且满宝可是他们老周家的血脉。

太子还赞叹了一下刘老夫人,觉得她能养育出白启和白善这样的子孙实为睿智忠孝之人。

刘老夫人谢过太子的夸赞,虽然一旁恭王的脸色不太好看,但看看太子,又看看和满宝挤眉弄眼的明达公主和长豫公主,她还是悄悄松了一口气。

厨房松了饭菜上来,太子闻到了香味,吴公公等自然不敢直接让太子等人就这么吃的,因此先挑了一些下去吃,等他们吃过没毛病他们才动筷。

太子扫了一眼端上来的菜色,因为很香,虽然看着远比不上宫中的精致,但看着也很不错。

于是他心情好起来,便没话找话的多问了两句,“这样算来,周满的身世就算清楚了,可记回族谱了吗?”

老周头一听,有些心虚,以为太子说的是有没有记回夏氏的族谱,所以他擦了一下额头上的汗心虚道:“就记在了我小弟名下。不过我们都和亲家说好了,等以后满宝有了孩子,有一个是要记回夏氏的,我们老周家很讲信誉的,绝对不会不认账。”

满宝悄悄的扯了一下她爹的袖子,这不是不打自招吗?

太子挑眉,果然问道:“为何要记回夏氏?”

老周头一愣,反问道:“太子您问的不是记回夏氏族谱下啊。”

太子掀起眼皮看了老周头一眼,老周头只觉得浑身一凉,都没察觉到满宝拉他的袖子,一哆嗦就全抖落了,“就是,就是,我小弟是入赘到夏家的,满宝本来是要姓夏的,但当时哪敢往外说满宝的身世啊,所以就改了姓周,您看她都这么大了,再改回去也不合适……”

刘老夫人都有些不忍直视起来。

第1885章 气走

太子没想到这其中还有这样的事儿,他笑起来,看向满宝:“原来你该姓夏呀,那你母族可还有人?”

“没有了,”依旧是老周头道:“他们家本来就她娘一个闺女,是她外祖父和外祖母都过世了,她爹娘才带她回乡的。”

太子端起手边的茶,借着喝茶掩住笑意,干脆接着往下问,“那她母族在何处?嗯,孤记得是在商州?”

他当初查周满底细时似乎看到过。

老周头连连点头,“是在商州,满宝她爹娘还给她留了一些产业在商州呢,就不知道这么多年了还在不在。”

太子就笑道:“在不在,去看一看不就知道了?”

老周头就叹气,“倒是一直想去,但满宝一直抽不出空来,连过年都要不能随意出京,我们这些人去那什么名不正言不顺的,所以一直拖着呢。”

恭王道:“到底没有养育之恩,若是有心,怎会连几日时间都挤不出来?”

明达不太赞同的看了恭王一眼,“三哥!”

恭王冷笑一声,还冷冷地瞥了一眼周满,态度明确不已。

满宝愣了一下,仔细一想觉得他说的也没错,她的确不够上心,不然只要挤时间,总能挤出来的。

太子微微皱眉,自然不愿意自己的人会因为不孝而受攻击,他略一思索,扫了一眼一旁的恭王后道:“商州离京城也不是很远,这样,等过完了端午,孤给你几日假,你趁机回去将这些事处理了吧。”

满宝心中有些忐忑,但又有些高兴,惊喜的道:“真的?”

太子笑着点头,“孤不至于在这些事上骗你。”

白二郎就悄悄拉了拉满宝和白善的后衣角。

白善将衣服扯回来,面不改色的跟着请假,“臣不放心她一个人去,还请殿下准我们请假几日,陪着她一起去。”

太子扫了他们一眼,微微点头答应了。

白善就低下头去微微翘起嘴角来,白二郎心中也很雀跃。

一听白善和白二郎和她一块儿去,满宝就悄悄的松了一口气。

吴公公很快进来,和太子点了点头,表示可以用膳了。

明达和长豫坐下,便叫了满宝一并坐下,太子干脆将老周头钱氏和刘老夫人婆媳二人也留了下来,正好,他有些事儿想问,“孤看你们这职田打理得不错,竟还有试验田,那田里种的禾苗和一般的禾苗有什么不同吗?”

老周头咽了咽口水,说到种地他是有许多的话说,但这会儿有点儿紧张,因此说不出话来。

他不由看向满宝。

满宝正要回答,钱氏已经笑道:“就是种子不一样而已,孩子们从别处得了一捧种子回来,说是外地来的,想试试看能不能种出更好的稻子来,所以就专门辟了一块地出来种。”

她轻声道:“如今水稻才插下,还看不出好赖,不过种子都发芽了,显然没有坏种,都是一样的日子就插下,比其他的禾苗晚了十天,所以看着矮小些。”

太子微微颔首,和他们道:“农事乃民生大事,你们若能再种出新的稻种来,那将是国之功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