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家小福女 第1245节(2 / 2)
说罢健步如飞的走了,一点儿看不出刚才颤颤巍巍的样子。
满宝张大了嘴巴,她这是看走眼了?
老人一走,已经有衙役上前通知今日上午的诊断先到这里,大家可以先去用午食,过了未时再回来……
于是队伍中有不少人提了东西飞速的跑上来,强硬的将东西塞在满宝和周立如手里,或者直接放在桌子边上就跑。
周立如连连推辞,“我们是真的用不上……”
但大家根本不听他们的,放下东西就走,有的连队都不排了,直接飞速的离开。
满宝就叹气,“算了,收下吧。”
周立如只能招呼着衙役们上来帮忙,送来的东西大多是鸡蛋,菜蔬和米面,都不多,不是一篮子就是一小布袋。
布袋大多是只有三四斤的模样,但不论是米还是面都是雪白雪白的,显然是上等的好东西。
这东西在一般人家里平时也都不舍的拿出来吃的。
每一个人送的东西都不多,但耐不住送的人多呀,桌子上全放满了东西,围着桌子的旁边也都放满了。
周立如一边收一边问,“小姑,这些东西怎么办?我们要带着走吗?”
满宝道:“都送回刺史府吧,到时候我们选一些带上就行,其他的交给学嫂来处理。”
她道:“我昨天似乎听谁说学嫂让人收拾了夏州城里的善堂,收养了许多灾后的孤儿,这些东西可以都送到善堂里去。”
崔氏也是这么想的。
看到满宝带回来这么多东西,她略一思索便也想到了这个地方,她道:“天花之后,有好些孩子的父母亲人都死了,他们回族里也是要吃百家饭长大,而有些孩子是整个村子都遭难了,回村子里也是大孩子养小孩子,恐怕过不了多久就要变成乞儿,所以我让人收拾了善堂把他们都养在里面。”
满宝问:“学嫂打算怎么安排他们?”
崔氏笑道:“我决定串联一下城中的富户,到时候让人多捐献一些东西,加上衙门要补贴,应该可以养他们几年,等他们年满十四就可以回原籍分地耕种了。”
“那也得好几年的时间呢,这几年他们在善堂里干什么?”刚从善堂里转了一圈的白善回来,闻言道:“我去看过,里面的孩子,小的才两岁左右,大的十二三岁的也有,也就是说,他们会在善堂里呆两年到十二年左右。”
“两年的时间说着短,但其实对于无所事事的人来说,每一天都很漫长,学嫂要是不能妥善安排他们,恐怕他们留在城里最后也是变成乞儿或混子。”
崔氏惊讶了一下,然后道:“善堂有时候会接一些拆洗搓麻的活儿给他们干,一般不会很空闲的。”
白善摇头,“我今天看到了,十二三岁的少年怎么可能天天坐在善堂里拆洗搓麻?而且这种活儿看了就会,只是废手,赚的也不多,对他们的将来一点儿益处也没有。”
崔氏闻言顿了一下,然后问他,“那你有什么建议呢?”
白善便笑道:“学嫂既然有心,何不给他们请几个先生,教他们一些东西,让他们有谋生的手段,将来离开了善堂也不会给夏州城增加负担。”
第2136章 建议
崔氏半晌没说话。
善堂里不仅有孩子,也有守寡被赶出来没有生计的妇人,还有一些孤寡老人,只是因为这一次天花病疫,孩子的存活率更高,所以收入了更多的孩子而已。
现在善堂里的人数是灾前的四倍左右。
崔氏是觉得杨和书太过劳累,而且她也是真心疼里面的孩子才接手善堂的。
但她认为保证他们吃穿,让他们长到十四岁后回家去分田地就已经是极限了,可白善说,还要给他们请先生?
崔氏揉了揉额头,觉得自己的嫁妆只怕要不保。
不过,因为这是白善的提议,因此她虽头疼,但还是问道:“你想给他们请先生教他们读书识字?”
“读书识字花费太大,不过学嫂要是有心挑选几个特别聪明机灵的培养起来也好,将来说不定还能给学嫂帮把手。”
崔氏挑眉,“不是读书识字?”
白善道:“可以教他们些木工,缝制或绣工,算术也不错,还有种地,这些都可以学的。”
崔氏惊讶,“种地?”
白善点头,见她一脸惊讶,他便也一脸惊讶,“学嫂不会以为他们都会种地吧?”
他道:“种地没那么容易的,他们都还是孩子,肯定没来得及学,比如农时,何时播种,何时插秧,何时施肥,何时浇水,怎样判断庄稼是有虫,有什么虫,这些都是要跟老农学的。”
“他们要是父母长辈还在,这些东西他们自然会在劳作中一点儿一点儿学会,但现在他们失亲,那这些肯定不知道。”
崔氏:……她以为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儿呢,毕竟,跟着做就是了。
白善却不这么认为,他是在村子里长大的,就算是每年都看一次,但到第二年,他还总是会判断错误。
就算是到现在他也不能理解,为什么岳父能够蹲在田边伸手摸一把泥土就知道该下种,霜冻不会把种子打掉。
但是,周大哥几个就是能学到这本事,而周四哥则是直言不讳的说过,“这本事现在学到的只有我大哥二哥和三哥,我目前还没学会。”
老周头更是直接道:“要是让老四老五和老六自己做主种地,不到三年他们就得打补丁饿肚子。”
显然,种地也不是谁都能做的,就是周四郎他们种了这么多年也不能独立完成一整个农时。
“既然想着等他们年满十四就分地给他们耕种,那就得保证他们自己会种地。”
白二郎对善堂里的孩子很同情,道:“种地可辛苦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