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2 / 2)

加入书签

不过余思雅今天竟然特意带他来体验了一番,想必心里是有了一些想法。

他索性直说:“余厂长,你有什么想法直接说吧,只要能解决这个问题,让大家填饱肚子,咱们都可以去尝试。”

余思雅很想说“包产到户”,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不行。别看梅书记现在似乎好说话,但这个事太大了。

当初小岗村的十几个干部悄悄搞这个的时候,既瞒上又瞒下,分田到户,不告诉任何人。而且还约定好,如果有干部坐了牢,社员要保证帮他们把孩子养到成年。

可见当时他们是下了多大的决心,这个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并不容易。更不适合一个县去搞,这样动静太大,还没出成绩前就可能被发现,乃至叫停。

但这又不得搞,这才是提高农村生产力的根本法子。

这会儿的土地生产出的粮食真的不够吃吗?当然不是,小岗村在实行分田到户后,第二年的粮食产量是66年到70年这五年之和,彻底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也告别了饿死人的年代,此后再也没听说过大饥荒。

但他们这么大的县不能明着搞这个。

余思雅给梅书记出主意:“梅书记,他们之所以只图快,只求能够多拿工分,而不是追究粮食产量,说到底因为不管出产多少粮食,跟他们能拿到手没有多少关系。久而久之,谁会上心呢,我知道你要说奉献精神,建设精神,可社员们大字都不识几个,觉悟还没这么高。”

梅书记叹气:“是啊,二十多年的大锅饭,尾大不掉,社员们不是磨洋工,就是糊弄投机取巧了事,认认真真种地的没几个。”

“所以我们要改变这一点。梅书记,我有个建议,咱们就以现在的各小队为单位进行生产学习大比赛,不看过程,只看结果。”余思雅说出心里酝酿已久的想法。

梅书记觉得挺新鲜的:“怎么个看结果法,你细说。”

余思雅继续道:“这样的,每个大队基本上都有八个乃至十几个小队,咱们先在大队评选,然后在公社评选。每个大队,凡是当年产量最高的小队,每个青壮年劳动力奖励了两块钱。其他产量超过了往年的,也根据数量的多寡奖励一部分钱。在全公社胜出的小队,将奖励一百块,供小队按劳动力人口划分。”

别小看两块钱,现在哪家哪户不好几个劳动力,要是拔得头筹,一家人到年底就能多拿一二十块。如果能在全公社胜出,这个奖励还会翻倍。

一二十块对农民来说可不是小数目,都够买一两百斤精细粮了,够一家人舒舒服服地吃半个月。

反正也是要出工干活的,如果认真一点,努力一点就能得到奖励,谁会不愿意呢?因为不管他们认不认真,每天到了时间总还是要上山干活的。

梅书记也觉得这主意挺不错的,但有个问题:“余厂长,这全县六十几个公社,按你这么算,光是每个公社两百块就得六千多块去了,还有每个大队的奖励,这加起来,得好几万块吧,咱们上哪儿拿去?”

他们县可是个穷县,财政每年都入不敷出,需要上面拨款,哪有钱去发奖励。

对于这一点,余思雅早想好了:“梅书记,这钱不用县里掏啊。你忘了咱们的养殖场?各公社比往年多出来的这部分粮食,就按市价卖给养殖场啊,再用卖的钱去发给大家做奖励。这哪还需要公社和县里面掏钱啊?”

梅书记瞠目结舌,良久才挤出一句话:“余厂长,你这空手套白狼的招数也用得太熟练了。”

余思雅含笑看着他,反问:“梅书记,这样不好吗?以后社员们的积极性提起来了,收入也提高了。养殖场再也不用担心缺粮的问题了,还能进一步扩大规模,创造更多的效益,缴纳更多的税款,带动咱们县城的发展。县里有钱,想办事也方便多了,你说是不是?”

梅书记直摇头:“你有理,我说不过你。这么大个事我得好好想想。”

他都不知道找余思雅回来究竟是好事还是坏事,本来只是想解决饲料问题,结果她一下子给他出了这么大个招!

第85章

“余厂长,你回来了!”小李看到余思雅突然回来,非常高兴。

余思雅笑着说:“对,正好回来办点事就顺便回厂子一趟,月底没什么事我就不回来了。”

小李赶紧翻出工作日志,将这段时间厂子的工作汇报了一遍。

余思雅听了之后觉得没有大问题,点点头:“很好,你把厂子打理得很不错,我很放心。让杨会计过来一趟,我要看看这段时间养殖场的账目。”

小李赶紧出去把杨会计叫了过来。

余思雅接过账本,查看了主要的进项和开支,核对了一下数目,都对得上后,便将账本还给了杨会计,笑道:“辛苦了,杨会计,回头省城那边楚玉涛把门市部的账本带回来,你再做个总帐,放在资料室里,以备将来查询核对。另外,从账目上支五万块给我,我走的时候要,这笔钱是用来建厂房的启动资金。”

杨会计很意外,多问了一句:“余厂长,咱们又要建厂房吗?”

余思雅没多说:“有这个计划。”

新厂房要建在省城,这消息一出,最先轰动的肯定是全公社的知青,尤其是那些没能进养殖场,又没考上大学,只能继续种地的知青。看到回城的曙光,这些人还不得什么法子都想出来啊。

余思雅不希望再引起骚乱,下半年就会有知青给中央写信,然后开启知青返城的大浪潮。这些人渴求已久的回城即将实现。

虽然公社里本省知青居多,但也有许多外省的知青,有了更好的选择,能回到故乡,回到亲人身边,只怕到时候很多人就看不上养殖场这又脏又累,待遇也一般的工作了。

与其提前招了人,到时候这些人又要离开,多增加工作,不如一开始就避开这个环节,晚些公布答案。等知青返乡的通知出来的,再宣布建分厂的事,如果那时候,还有知青愿意去厂子里工作,只要干活勤快,人品不错,也都可以接纳。

杨会计看余思雅的样子,可不像只是有点计划。但他到底不是余思雅的嫡系初创班子,在余思雅面前说话没小李他们那么随便,想了一下,高兴地说:“那可真是个大好事。”

“是啊,麻烦杨会计让马冬云过来,我有点事情要问她。”余思雅微笑着说。

杨会计这才好奇地走了。

不多时,马冬云进来了,笑眯眯地看着余思雅:“余厂长,你可算是回来了,你这一走,我们就总感觉厂子里少了点什么。你一回来,咱们就安心多了。”

余思雅睨了她一眼:“别贫了,问你正事呢,羽绒服的进展怎么样了?”

她现在最关心的就是这个。她可是答应了高市长要将羽绒服厂开到省城,可不能失言了,否则以后还怎么找高市长给她开绿灯。

提起这个,马冬云有点头大,都几个月了,做出来的羽绒服还是不能让人满意。

“比较厚重,最主要的是会钻毛,目前已经制出了几件成品,但我感觉穿上之后,恐怕要不了两天身上就会沾满鸭绒。”

余思雅没泄气:“有成品了啊,很好,我去看看。”

到了隔壁楼,余思雅见到了马冬云说的羽绒服,总共四件,挂在架子上,从深红到浅棕,用了好几种颜色的布料,但效果都不尽人意。而且更关键的是,这羽绒服不像后世那么轻便,反而非常臃肿。

这样的羽绒服,余思雅感觉自己是不会买的,穿上跟裹成一个球有什么区别。那还不如买棉袄算了,棉袄更便宜点。

赵师傅看余思雅一直盯着羽绒服不吭声,心里打鼓,愧疚地低下了头:“对不起,余厂长,咱老赵没本事,做不出你说的那种羽绒服。要不,还是算了吧!”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