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科技,以换壳为本(2 / 2)
谈完了正事,在卫力丹的带领下,几人去吃饭。吃了几天西餐的何潮实在受不了西餐的味道,三人走了半天才找到一家中餐厅,点了菜后才发现味道西不西中不中,很不好吃。何潮就感慨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华人在欧洲还是比在美国少了许多,说明美国还是比欧洲包容。
“相比之下,我更喜欢欧洲,安逸、从容,到处是文化气息,又有各种奢侈品,简直是天堂。”卫力丹一抹嘴巴,放下筷子,“除了食物不怎么样之外,其他都好。”
“我还是更喜欢美国,欧洲的生活节奏太慢了,人一安逸就容易失去斗志。”江离望向了窗外的运河,“你以为华人为什么去英国和美国的多,来欧洲的少?因为英国和美国的机会多。”
“英国不属于欧洲?不懂别乱说。”卫力丹翻了一个白眼,“我就喜欢安逸怎么了?欧洲资源丰富,自然环境好,生态也健康,比美国好多了。美国没有文化,没有美食,没有生活。”
“别抬杠,我是比拟,英国也属于欧洲,但英国在本质上还是岛国,和欧洲大陆的文化并不是融合。”江离笑了,“资源丰富未必是好事,有时也会陷入魔咒之中。欧洲现在的安逸,是在预支未来,是在为以后买单。高税收高福利的模式,会让欧洲人越来越懒,越来越只在意自己而不管国家。”
“不想听你讲大道理。”卫力丹耍赖,“我就想追求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
“谁都想追求幸福,但幸福生活不是在安逸中等来的,而是奋斗出来的。”何潮笑着冲江离点了点头,“江离,给卫力丹讲讲荷兰病的故事。”
“荷兰病?不是吧,荷兰有什么传染病?是不是吸血鬼的传说?”卫力丹瞪大了眼睛,一脸的兴奋与期待。
“什么乱七八糟的?”江离哭笑不得。
一般人认为,丰富的自然资源本是得天独厚的优势所在,就像美国和澳大利亚以及加拿大。但事情往往有两面性,有时在丰富的资源反倒可以掣肘一个地区的经济可持续发展。曾经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整个欧洲大陆都被认定是“贫油”之地,除了罗马尼亚境内拥有极少的石油矿井之外,其他地方从未发现过油田。
也正因为如此,当年希特勒为了1000万吨石油,不惜改变自己的战略重心,花大力气横穿匈牙利与南斯拉夫,就是为了拿下罗马尼亚。
1959年,荷兰在近海发现了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其中石油产量最高可达到1亿吨/年,是罗马尼亚的十倍有余。由此,荷兰开始了对资源的开发,其直接结果就是皇家壳牌石油公司的强势崛起,不仅借着19世纪70年代的“石油危机”发了一笔横财,还拉动了全国石油天然气产业的繁荣兴旺。
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当石油天然气产业站上了风口,荷兰举国上下的民众无不想削尖脑袋挤进能源行业的大门,无论是厨师、卡车司机、警卫保安,还是工程师、维修工人,都去从事石油天然气的工作了。就像当年海南的房地产热潮一样,大街上骑自行车的、菜市场卖菜的、门卫和保安、老师和学生,甚至连妈咪和小姐,都在谈论如何炒作地皮大赚一笔。
反观其他行业,纷纷遭遇了各种麻烦:饭店老板招不到小工,运输公司招不到司机,警察队伍招不到警员,制造企业招不到工程师,服务行业招不到服务员,因为相比之下,还是能源行业赚钱快……久而久之,受石油天然气的影响,荷兰原本在欧洲颇具名气的制造业与服务业渐渐失去了竞争力。
然而能源总有枯竭的一天,到了1982年,属于荷兰的“北海油田”被开采一空,而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疲软不振,也让荷兰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收入一落千丈。
此时,荷兰政府茫然四顾,一片悲凉——通货膨胀严重,政府福利积重难返,赤字高企,失业率激增,国民经济严重受挫,gdp更是连续数年负增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