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8章(2 / 2)

加入书签

”哎哟,咱离他们近,知道他们那边过得好。不过那还是别人管着的,不是咱自己的地儿,咱才不去。”

老板娘口是心非道。事实上,如果不是自家有老有小的,又没路子,也不敢游泳过去,没准就……

苏青玉笑道,“现在你们留下可见是正确的,国家在搞发展,过不了多少年,你们就发展起来了。在自己老家过好日子,可不更美?”

“那确实。”老板娘笑着道,“现在到处搞建设,办了厂子,我们这边很多人进厂工作了,之前我们那些田地也被一些厂子承包了,也给咱补偿了一些钱,我们拿着钱开店子,现在日子过的也好。对了,其他地方也能开始做生意了?”

苏青玉道,“也可以了,不过没你们这边这么红火。”

“哎,谁让我们这边没啥大单位呢,捧不了铁饭碗,只能自己找个饭碗了。”

说是这么说,这老板娘脸上却一点羡慕的神色都没有。

苏青玉知道,那是因为这开店子肯定收入不少啊。

可比捧着铁饭碗要赚钱。

一顿饭吃完,大家吃饱喝足了,高高兴兴的被两口子送出门,让他们下次还来吃饭,以后再来还给送吃的。

“这也太好了吧,”有学生感慨。

苏青玉道,“一方面是他们人好,另外一方面,也是因为竞争,你们没发现,他们门口都贴了东西了。”

学生们在路上走着,各家各户一看,什么免费喝海鲜汤啊,买面送汤之类的……各种好处。

“这就是市场活跃的好处啊。”

有同学立马看出来了,“以前都认为这些做生意是投机倒把,但是当投机倒把的多了起来,也是有利的,他们为了增加竞争优势,反而会让利。”

也有同学反驳,“咱也不能这么算,这些经济政策也是要根据国情来看的,之前打击投机倒把那是因为咱们物资匮乏,只能由国家统一分配调度,才能维持平稳,现在物资丰富起来了,自然就要改变政策了。”

“对,所以说,经济政策不能单独说好还是不好,咱们一穷二白的时候,总不能用西方经济体系吧,这样一来,稀少的物资到了资本家手里,他们如果哄抬物价,最后苦的是老百姓。”

大家各抒己见,讨论的不亦乐乎。

苏青玉觉得那句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还真是有道理。

真正从学习的角度来观察人民群众的需求,以及国家发展情况,才能制定适合的经济政策,而不是如同一些狂热的改革派以及固执的顽固派一样,事实证明,华国要走的不是简单的改革路和守旧路,是一条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路线。

而这路线,将会是他们这一代人去走出来。

虽然只是在附近吃了顿饭,转了转,大家也是收获不少,回到住处就开始写学习心得体会。

把这里的情况和自己所学的经济学理论知识相结合起来。

第二天,外贸部的江干事就带他们去参观那些企业工厂了。

这些私人厂子,在其他城市目前基本上看不到,这要是在其他城市雇佣这么多工人,很容易出事儿,在这里却很常见。

苏青玉没想到,在这里考察的第一个单位就是之前她做过翻译的康莱集团。

康莱集团之前因为林佳华的事儿,搞的很尴尬,后来就没在首都多待。

苏青玉之前留了康老先生的名片,还准备和他多联系,结果都找不到机会,其他企业家那会儿也没什么联系,好在元华给力,倒是办成了几件事儿。

这会儿再次来到康莱集团,苏青玉就不准备错过机会了。

未来要搞地方建设,可不是一家单位能办成的。就单单说搞工业园区,那都是各种单位云集才行。

这次来南方走这一趟,她就是带着这个想法来的。

谁让这些企业都在南方扎堆,他们极少留在首都呢,要不然自己也不用逮着元华了。

通过江干事和这里的负责人徐副总接洽之后,苏青玉他们就由这位徐副总亲自领着去参观厂房,车间了。

一路上还客气的和他们讲着企业的运营模式。

和刚回国的时候的那种若即若离的态度不一样,苏青玉明显的感受到了这些人散发出来的友好。

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不过这倒是好现象。

苏青玉不知道是,这也和元华有关系,在其他企业还在犹豫的时候,元华直接押注,到处表达自己建设祖国的决心,结果元华最后得利最多。

他们不止分到了好的土地,还得到了更加优惠的政策,而元华利用这些土地和政策,迅速的转换成了金钱。

别看元华虽然归国了,可人家在国外的路子没断,光是出口这一块,他们就赚大了。

这里廉价的劳动力,以及勤劳的工人们创造的价值,加上便宜的厂房,钱简直就和白捡的一样。

也是因为这样,这些人看到了巨大的潜力,终于决定在这里好好搞发展了。

这样一来,态度自然要有所改变。

苏青玉他们转了一圈之后,发现这边的工人年轻参差不齐,最小的年纪的,看起来很小,看着也就十三四岁的样子。

瘦瘦小小的,苏青玉的心顿时哽了一下。

不过其他学生倒是没有这么大感触,因为现在一些单位顶岗,好些为了接班,也就十几岁就上岗了。

苏青玉也没问为什么要雇佣童工,这是时代的一个特色。

如果家里条件好,谁又会小小年纪来做工?

苏家屯之前穷的时候,孩子没上学,也是天天上工挣工分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