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升赵相(1 / 2)

加入书签

苏秦的第二站还是赵国。

但这回是“燕使”的身份,不怕他君臣不见!

坐着燕君送的四马高车,怀里揣着二百隘黄金,要钱有钱,要“派儿”有“派儿”。

苏秦心中好不得意,尤其是再路过那棵大树,想起当日的狼狈,不禁偷偷一笑。

忽又想起那位老兄曾说自己前途无量,今已应验,更加高兴。

真想引吭高歌,又怕从人说自己是神经病,只得忍了,在肚子里偷着唱……

赵肃侯立即接见苏秦,虽不如燕君那么热情,倒挺痛快。

赵在列国中的实力排在第四。

而秦日前采取“强交弱攻”的政策,尽可能啃韩、魏的软骨头。

赵受到的威胁较小,肃侯的态度倨傲,也就可以理解了。

赵肃侯其实也听说过有位“苏秦先生”求见,但那时弟弟厌恶说客,不愿意惹他不愉快。

自己也认为在战争频频的时代,文人没有多少实用价值。

所以当时没有理睬,但这次是“燕使”的身份,自当以礼相待。

而且也想看看此人有什么本事,居然得到燕文公的重视。

起码也得满足一下好奇心,所以立即接见。

苏秦可称是战国时的“第一大说客”,凭着三寸不烂之舌,说遍天下。

从秦王那儿碰了钉子后,他悟出了一个规则:

要让对方听从你的意见,不但得让对方从中看到“利益、好处”,还必须看人戴帽子。

各国的国情、处境各不相同,国君的心态也瞬息万变。

所以既得掌握情况、揣摩心理,又须善于随机应变。

同赵肃侯谈话,首先要肯定赵是“强国”:

“三晋建国七十余年,魏惠逞庞涓之勇,虽曾昙花一现,但几败之后迁都大梁。

后继又怯懦不振,已成强弩之末。

韩、燕积弱,因人成事。

惟赵纵横中原两千余里,土地肥沃,粮食充足,车千承,骑万匹,带甲数十万。

山东诸国中,齐、楚之外,以赵为最强。”

苏秦列举的都是事实,并非泛泛不着边际的瞎吹乱捧,赵肃侯听了,心中才真舒服。

不料,话锋突转:

“但是,正因赵之强,也就成为秦国东扩的最大障碍!

有赵的屏障,不仅齐、燕得到安宁;

韩、魏之不亡,也是由于赵的庇护。

因此,秦也就必然要把赵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势不两立,这一点,我想您也很清楚吧?”

虽然对赵还是在捧,但肃侯却不那么舒心了,他惧秦,又不敢承认,就拐了个小弯儿:

“这……寡人自会小心,不给他以启衅的理由,所以争端多在韩、魏,赵还算平静。”

“你不给他理由他就不会找借口?”

苏秦一笑:

“有一只老鹰扑打着翅膀,张开利爪,说鸡侮辱了它,该受惩罚。

鸡很委屈地争辩:

‘您翱翔于高空,臣奔窜在草丛,怎么能伤害到您?’

鹰说:

‘你在地上践踏了我的影子就是大不敬!’

俯冲而下,擒而食之,这就叫做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秦现在之所以不大举进攻,是怕战线拉开后,韩、魏从半路截击他,以致首尾不能相顾。

现在便集中力量对付韩、魏,暂且给您一张笑脸。

韩、魏已弱,又没有高山、大河之险可据。

今天损五万军,明天丢十座城,时间一长,支持不住,不降即灭。

秦既无后顾之忧,又能与赵相邻,您以为他还找不出攻赵的理由吗?

很快就会在邯郸城下摆战场啦!

到那时,赵虽强,但能敌秦合韩、魏之力吗?”

苏秦的分析步步有据,绝非危言耸听,赵肃侯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不禁有些发呆。

苏秦看在眼里,知道自己的话已发挥作用,可以提出中心议题了。

但还需赵肃侯自己请求,才更有分量,便追加了一句:

“面对目前形势,君侯打算采取什么对策?”

赵肃侯叹口气道:

“寡人掌权的时间短,既无才干又缺经验,只知道不想降就得战。

无非是水来土掩,兵来将挡,尽力而已。

目前敌强我弱,实在想不出什么万全之策,苏先生可肯指点迷津?”

“若说指点,臣不敢当。”苏秦做谦逊:“但臣估算过:各国土地之和,是秦的五倍;诸侯的军队集中起来,比他十倍还多,如果六国联合,拼力攻秦,秦必败矣!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