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献上党(1 / 2)
公元前二六二年,白起以二十万大军发动了上党战役。
以野王之城为切入点,断绝了长治与新郑的联系,先攻长治,后取他城。
冯亭虽处劣势,却有准备,一面动员军民守城,一面派人向新郑告急。
韩咎也舍不得无故丧失一郡十七城,还想求各国“调停”。
各国一则惧怕破坏与秦的“友好”关系,更恨韩咎是个失信的无赖,竟没人响应。
韩咎自己又拿不出援兵来,无奈之下,反责骂冯亭惹事生非,冯亭只得把希望寄托在赵国。
就私人关系来说,平原君恨不得马上出兵,但跟秦国对敌不是小事情,他不敢自做主张,必须朝议。
不必分析,谁都清楚秦取上党后对赵国具有什么样的威胁。
仅为了赵国的自身安全,也应该伸手援助冯亭。
但战事一起,就不知会打多长时间,打到什么程度。
这些年来,赵国从没向秦屈服,一直是对着干。
虽然有负有胜,但从总体均势看,还是弱于秦,赵能坚持到最后吗?
不错,马服君曾在阏与大败秦军,取得辉煌胜利。
可惜赵奢已成“古人”,还有谁能担起这付重担?
武襄君乐乘也是个大将之才,但此人过于患得患失、有利急趋、遇害速避。
想请他为国分忧,他能摆出一圈套一圈地妙计,让决策者晕头转向。
连当年善于“解环”的赵威后都感到无所适从,他则坐在一边颠着二郎腿评价你在判断上有哪些失误。
总之,他有才,却不卖命。
廉颇在与田单联军抗秦后又恢复了大将军的职务,却得不到惠文王时那种亲密无间的信任。
尤其是蔺相如病退后,他的情绪一直萎靡不振。
虽然不得意他,平原君还是点了他的名:
“廉老将军,您的意见呢?”
廉颇叹口气:
“臣老啦,变得越来越胆小,总觉得打这一仗的风险太大,当然,如果大家都同意,我不反对。”
其实他是不同意,但现在学聪明了,不再通通地放大炮,有啥冒啥。
大家都知道平原君倾向于出兵,所以没人公开反对。
但廉颇提到“风险”还是有人附合,吞吞吐吐地摆出援韩的不利因素。
平原君的胆子并不大,听到这么多的困难,劲头就不足了;
孝成王已经成年,虽接管了政权,终究缺乏历练。
一看几位主要将领的态度都不积极,便也对能否打胜这一仗表示怀疑。
受到韩王咎的斥责后,冯亭知道他意在抛弃上党,邯郸方面迟迟不做答复。
说明平原君也面临障碍。
但是上党诸城一旦陷落,残忍的秦军会把同他们对抗的十几万军民屠杀殆尽。
他们屠城之名尽人皆知,为了保住军民们的性命,他决定降赵。
一连几天议论军情使赵孝成王疲乏到极点,但人的神经如果过于兴奋或紧张,往往又易失眠。
几夜没睡好,白天头里晕乎乎地坐在案边不免前俯后仰。
忽然一阵困意袭来,眼皮沉得挣不开,竟然伏在案上……
朦胧中,有龙自天而降,自己穿褊衣骑上龙身,龙便腾空而起向上疾飞。
可惜未至天而坠,落于两山间。
细看,竟是一座金山、一座玉山,心中大喜。
耳边却有人轻唤:
大王,大王!醒来方知是梦,便把梦讲给群臣。
郭开此时已升为中大夫,听了立即跪下磕头:
“恭喜大王,此梦甚吉可喜可贺,让臣给您解这个梦:
乘龙上天,是升腾之象;
坠地者,得地也,咱们赵国将会扩展疆土;
金玉成山,是财货充溢,暗示国家富足,件件都是好事嘛!”
这小子本是江湖混混,为了阿谀奉承,便牵强附会,满口胡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