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战邯郸七(2 / 2)
但是蒙骜却悄悄唤出王龁:
“范丞相岂敢妄报军情?
据咱们的探子报告,也说是敌情动向不明,所以不能掉以轻心;
尤其是御林军不可参战,有他们保卫大王,无论遇到什么情况,咱们都不负主要责任;
否则,就是让大王受到惊吓,将军您也是灭族之罪啊。”
王龁点点头,转身入帐向秦王施礼:
“臣以为楚、燕之类的惊弓之鸟不足为患;
魏无忌也不过是离水之鱼,再蹦达几下就完蛋了,臣与各位将军必能将他献俘于大王面前。
御林军肩负护驾重任,不可离大王一步,请大王慎重考虑,以防万一。”
秦王也意识到动用自己的“命根子”,未免过于重视魏无忌,对自己来说则是有些冒险,便同意不派出御林军。
但对于各国军队的动向仍没足够的重视。
其实,他认为范雎是在吓唬他也是冤屈“好人”,因为范雎的情报属实。
为了消灭信陵君,秦王命令王龁投入更多的部队。
对于魏军当然是压力增大,但同时也造成了人越多越乱的局面。
不给他们攻击信陵君的机会,后面的当然也不能容忍“前边的”独吞胜利果实;
他们竭力打破前面的封锁,也好分得“一口羹”。
争来夺去闹得乱哄哄,简直有点儿不分敌我。
然而,就在他们“打内战”的一瞬间,辛环的铁锤就已飞到他们的脸上。
只听啪地一声,随着就是惨叫哀号、血肉四溅,落得个“出师未捷身先死”的可悲下场。
如果只是几个人影响还不大,可怕的是辛环出手迅速;
让那对铁锤像急雨一般击向秦军,把靠得最近的敌人成片的打倒;
更可悲的是为了独建奇功,仍有更多的人自愿挤到最前边来做辛环锤下的牺牲者。
其他魏军也趁机对秦军猛杀猛攻。
面对几倍于己的敌人,魏军越战越勇。
秦军则因自己处于绝对优势却占不着便宜,进入焦急烦躁状态。
最为突出的是秦王,接二连三的催问王龁:
“什么时候结束战斗?”
王龁当然拿不出确切的时间,但又不能回答“无期”只得含糊报告:
“快了。”
冯谖的任务是“司鼓、传令”,实际上就是魏军的总指挥。
在当时的条件下,万军混战中,指挥官的意图要通过鼓声来传达,将士们的情绪也要以鼓声来调动。
所以《曹刿论战》中曹刿从鼓声中就能判断齐军士气的盛衰;
而“一鼓作气”、“鼓励”、“鼓舞”这些词语也都是由军鼓的作用演化而来,都离不开鼓声。
冯谖具有深厚的音乐素质,他的鼓声不仅铿锵有力,而且节奏上也独领风骚别具一格;
哪怕是万鼓齐鸣,也能从中分辨出他的风格特点。
这对混战中保持部队的整体指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而且他还具有高超的指挥才能,可以集指挥与传令于一身,所以他是名符其实的“司令”。
以后这个称谓甚至职务名称,大概也是由此沿袭而来;
当然《沙家浜》中的胡传魁也冒“司令”之名,只能说是盗用,名不副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