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1 / 2)

加入书签

真相?什么真相?英国公和潘家铭都惊呆了,当年还是太子妃的皇后娘娘替当今皇上、当年的太子挡刀掉了胎儿,还伤了身子再不能生育,这事后面有什么不能告人的所谓真相吗?还同宋氏有关?

尤其潘家铭,恨得眼睛都红了,他知道自己爹娘的死同大房脱不了干系,没想到连皇后姑母都是被大房所害。幸亏他无意中听到丫鬟讨论,故意请祖父过来抓包,否则还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发现端倪?这么多年都没有人怀疑过那件事。

潘家铭身后的萧峰也是大吃一惊,德妃给宋宏图谋差事的事他们是知道的,但还真是错过了什么红嬷嬷对宋氏的威胁,想来是几日前宋氏带着潘舒敏去福韵长公主府参加宴请时候的事。

“走,先回府去再好好审,”英国公对潘家铭道,然后转向知若:“不好意思了若丫头,家丑闹到你这来,下次我让铭小子专门来给你们道歉。不过有一点你放心,英国公府向来不会做仗势欺人的事,更不会逼迫你给谁面子。”

知若安抚道:“国公爷折煞知若了,谁家都有些糟心人糟心事,知若不会介怀,更不会怀疑到英国公府百年来的声誉。”

英国公顿觉一颗心熨帖多了,若丫头真是一个善解人意又大方知理的好孩子。不过他这会儿的心情确实糟糕透了,急着回去问出真相。皇后嫡女没有亲生儿女的事一直是他的一块心病,本来只能怨老天不公,不想今天却突然有人告诉他事出有因,还同他这个儿媳有关,他有一种被浇了一头狗血的感觉。他还想知道的是,他一直以来最宠爱的那个儿子知不知道,有没有参与?

送走潘家人,知若也是唏嘘不已,她已经知道当年太子府的刺杀事件同德妃有关,没想到皇后娘娘坏了身子不能再生育的事还同英国公府大房有关,那么潘家大房有没有参与刺杀事件呢?整件事的主导和策划者又是谁?德妃?

第636章 一个接一个来

书房里,知若用炭笔在一张纸上写写画画,纸上的字其实不多,大概有十多个词语,每个词最多都不超过四五个字,比如裘娘子、广海闻人录、兵器作坊、昌阳吴家、赵锦绣、貔貅金冠、福王、太子……然后用线条将它们连接起来。

知若在琢磨着这些人之间的关联,也在试图寻找其中的差异。之前她一直认为能在皇上眼皮子底下搞出这么些事的人多半是同一人,现在看起来却不然。她能推定的一点就是,貔貅金冠可能是福王也可能不是福王,但同太子有关系的肯定是貔貅金冠。

专心致志的知若被熟悉的暗号声打断,轻声道:“出来吧。”

落霜应声从窗外闪了进来:“主子,红杏的爹娘和弟弟已经找到了孙家长房的孙夫人,他们给孙夫人的证据是一张有孙家印记的五百两的银票,证明所谓花魁红杏失手杀死孙家少爷根本就是一场早就策划好的阴谋,就等着孙家少爷到达广海后掉进圈套。

因为担心红杏力气不够,孙夫人还让红杏准备了加入花生粉的甜汤,说是孙家少爷只要吃入一点花生就会晕迷无力反抗。不过,到最后红杏也没有勇气将手上的刀刺入孙家少爷身体里,是一个右手只有四根手指的黑衣蒙面女子抓着红杏的手刺的。

孙大夫人立即就相信了,说她儿子一点花生都不能吃的事只有孙家人知道,而且看她的反应,好像也知道那个右手只有四根手指的人是谁。现在,孙大夫人已经将那一家三人送到她自己的陪嫁庄子上,只说是投奔而来的族亲。”

“据说,孙家虽然是皇商,但孙大夫人娘家的生意比夫家的生意做的大,且孙家能够成为皇商也是依靠孙大夫人手上的一张秘方。可惜,那是孙夫人的嫁妆,不肯充入公中,说只能传给儿子。她儿子死后,孙家二房一直在筹谋着将自己的儿子过继一个到大房,现在只怕要落空了。”落霜说完,解气地冷哼了一声。她可没忘记那个闵孙氏对主子的算计,她们帮了红杏爹娘和弟弟一把,本来只想着救三条可怜人命,没想到还能顺道出口气。

知若沉思了一会儿,道:“让我们的人继续盯着孙大夫人和那一家三口。”

落霜明显楞了一下,点头应道:“是,”虽然她不明白为什么,但身为暗谍,只需要听从命令和完成任务,不需要问那么多为什么。

知若自己也说不清楚为什么,她只是觉得那一家三口不可小觑,警惕性极强。身无分文却没有拿出那张银票去兑银子,被人追杀还懂得逃往京城去找孙家大夫人,那么,他们有没有想过孙大夫人是什么样的人?还有没有留有后手呢?

可以说是一种直觉,也可以说是有些好奇,知若就想继续关注一下那几人。反正盯着他们也只需用最初级的暗谍,就当作是练手了。

“姑娘,”喜莺在外面轻叩房门,知若对落霜微微点了一下头,才对门外应了一声:“进来吧。”

喜莺开门进来的瞬间,落霜早已从书房里消失。

喜莺端着一个托盘进来,盘里是一盅雪梨羹:“姑娘,那位何毅何大人来了,还带着偏院的尹知岚,好像是今天刚定下的亲事,顺便过来给两位少爷道贺,两位少爷已经过去前院大厅了。”

一个接一个来,烦不烦?知若叹了一口气,是不是该早点把那两房人赶出去?免得一个个心存侥幸!

知若不紧不慢地吃完雪梨羹,才起身道:“走吧,去看看。”正在慢慢放手的如春和如冬现在带着不久后将要提升起来接替她们的二等丫鬟紫铃和紫兰,所以这段时间跟在她身边比较多的将是紫苏和喜莺。

刚走进大厅,就听到尹知岚的声音:“大姐姐怎么还不来,是不是不欢迎我们啊?”

“确实不欢迎你,”知若毫不客气道,“我以为你应该早就知道的,”说着对何毅点了点头,直接走到主位上坐下。

“你……”自从尹府巨变,尹知岚三年来还是第一次当面见到知若,被呛得面红耳赤,只能委屈巴巴地看向新晋未婚夫何毅,她没有想到当着何毅的面尹知若也是一点面子都不留,不是说何毅对他们有恩吗?

何毅暗自摇头,过来之前他就同尹知岚说过尹知若姐弟几个不会愿意看到她,让她不要多说话,就跟在他身边就好,以后时间长了看看能不能缓和些,毕竟她以后就是何家人了。

没想到,本来看着还挺聪明的尹知岚如此不自量力,刚一上来竟然就敢自以为是地挑衅,不是自取其辱吗?还破坏了气氛,他还有事要同这姐弟三人谈好吧?

“尹大姑娘要管着府里的事,要盯着那么多店铺,还有各种人情往来,你以为像你们二房三房姐妹几个那样悠闲吗?”

“何大哥此言差矣,”知若摇摇头,“既已断绝关系,就不存在什么二房三房,暂时留着他们是因为看在德妃娘娘和黎家的面子上给他们时间收回赁出去的宅子,这里现在只是我父亲尹诏的尹家。”不管当时出于什么样的原因,何毅毕竟是带领一众青年将领为父亲说话的三人之一,在有证据证明何毅对父亲有不利行径之前,她姐弟几个对他还是要客气有礼的。

“大姐姐,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做人不要太绝情,”被刺激到的尹知岚也顾不上装可怜了,“事到如今我只有一个要求,既然你都看在德妃娘娘的面子上让尹知芊从正门出嫁了,也不差我一个,说起来我还真没有得罪过你们。待我体面出嫁以后,你们要怎么样就怎么样吧,我也不会再求你什么了。”

“不是我们家的人,怎么可能从我们尹府正门出嫁?”知若冷哼道,“听说尹姑娘还是在靖国公府女学学习的,不会连这点道理都不懂吧?何大哥,尹姑娘不懂,你总知道这个习俗惯例吧?这可跟绝情不绝情的没有关系。我想德妃娘娘和黎家也不可能提出如此无礼的要求,当然,提了我们也不可能接受。”

第637章 为了大郢

尹知岚瞪着眼睛,有失望,有恼羞成怒,有无可奈何,还有……幸灾乐祸。一想到这两天尹知芊志得意满的嘴脸,她也不知道为什么,明明自己正在被尹知若羞辱,却突然有种想哈哈大笑的冲动。

德妃了不起吗?黎家了不起吗?嫁个有断袖嫌疑的黎三爷也不知道有什么可得意的?还不是想沾尹知若姐弟的福气和财气,还想借着他们的名头?可惜,人尹知若照样不买账!

不仅尹知岚哑口无言,被驳了面子的何毅同样无言以对,他能说他不知道有这样的说法吗?还是能说他比德妃有资格要求尹知若给面子?

“你刚才不是说忙着绣东西吗?要不要我先送你过去?”何毅想了想,还是决定让尹知岚先回去,以免气氛尴尬。说实在的,若不是尹知岚的相貌刚好是他最喜欢的类型,他都有点想毁亲了,她能理解尹知若对尹晖兄弟俩的恨意,但没有想到她对那两房的所有人都排斥。

尹知岚摇头道:“不用了,我的丫鬟小环在外面呢,我们自己回去。”说起来也是可笑,明明就在一个府里,她却不得不出了正门,再从偏门回去。看何毅的脸色就知道他不高兴了,她确实低估了尹知若对他们的厌恶,以至于第一句话就惹怒了尹知若,让她越发不留情面,连何毅都被迁怒了。

尹知岚离开了,何毅开始将谈话引到正题,也就是他今天上门的主要目的。

“尹大姑娘,”何毅道,“不知道你们还记不记得那个于之夫?尹大将军曾经救下的那个白发人?”

“白发军师?”明辉眼睛一亮,“那样厉害的人,怎么可能不记得?”于之夫是前朝一位被乌索兰国囚禁至死的将军的遗腹子,母亲是乌索兰国人,还是曾经负责给于江军送水送食的女奴,因为敬慕于江军宁死不降的气节,一直很用心照顾他。

直到于将军死后八九年,于之夫的母亲病死前才告诉他真实身世,希望他有机会能回到于将军的老家去认祖归宗。于之夫那时还不到十岁,一个人在草原上长大,倍受欺凌,玩伴只有草原上的狼、猎犬和鹰。不过,他天资聪颖、记忆力过人,同狼一样敏锐、同猎犬一样凶猛、同苍鹰一样犀利。

一个偶然的机会,自己受了重伤还落单了的尹诏救了不知道误吃什么植物中毒的于之夫,将身上唯一一粒芊昕郡主花费重金买来的解毒丸给他服用,还将身上仅剩不多的干粮分给他一半。后来,在尹诏打得最艰难也是战果最辉煌的那一战中,于之夫在关键时刻跑来给大郢军队带路,也是立下了很大的功劳,在某种程度上起了军师的作用。

那一次之后,人们才知道于之夫的身世以及能力。他对乌索兰国地形地貌、天气异常、风向变化、沙漠奇异现象等等的熟悉让人叹为观止,简直就像一张活地图,还是有天气预报功能、寻找水源功能等等附加功能的活地图。因为他年纪不大却是一头雪白的头发,被尹诏麾下的将士称为白发军师。

可惜,于之夫不愿意正式加入军队效忠于朝廷,他只在尹诏的帮助下回了一趟他父亲的家乡,再回去西北后就一直在边境的一座大山里过着半野人的生活,只偶尔出来一次看望尹诏帮助尹诏,都是在尹诏到西北驻守或者打仗的时候。自从尹诏被乱箭射死,再也没有人见过于之夫的踪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