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修英烈坛(1 / 2)

加入书签

听了朱载坖的话,杨博陷入沉思。

而俞大猷与戚继光则喜上眉梢,对于他们两个武人来说,这可是一件大好事。从此武人不用再被猜忌,人走在路上,都能挺胸抬头了。

“陛下,臣有一事不明,还请陛下为我解惑。”杨博终究是科举考出来的,有点不甘心,“这将不知兵,兵不知将,如何可能将领直接带兵便可出战?如此岂非儿戏,战时将令不达,而兵不知意,焉能胜战之。”

朱载坖哈哈一笑,指着俞大猷与戚继光道:“关于这一点,你尽可问俞卿与戚卿两人。当初朕命他们二人出战俺答汗,四万就营之兵,可没有跟着他们操演过一日。然而塞外一战,归化城转瞬易手。是何原因,他们两人应该最清楚。”

俞大猷与戚继光两人,虽然年纪一老一少,但都是带兵多年之人。对于为何带着京营,便可直取俺答汗的老巢,他们也有自己的心得。

看到杨博的目光转向自己,俞大猷便拱手道:“这还要亏得陛下练的好兵,令行禁止,一举一动皆有章法可循。带京营的兵,只要学过陛下所写的练兵手册,便可无碍。”

戚继光也点头道:“陛下所写的练兵手册之中,有练兵之法,还有兵丁所应遵守诸事。一应传令执礼等事,准绳俱全。只要将领学了练兵手册,便随时可带这些兵丁出战。相互之间,便如操演了千百遍,自然平顺无碍。陛下写练兵手册,想必就是要将我大明的兵丁训练如一。而将领出战,兵将便如多年配合一般,毫无生涩之感。”

杨博知道,如果真如俞大猷与戚继光所说的那样,大明将来最大的固定带兵将领,也就是个卫所的指挥使了。如此一来,便可使得武人带兵规模得到控制,不敢作乱。象唐代之时,一个节度使手下控弦十余万甚至数十万的情形,是根本不可能再出现的。

“真没想到,陛下竟是文武双全,这练兵手册也可写得,了不起。”杨博也没想到,朱载坖会想的如此周全,使兵将分开,“老臣佩服之致。”

朱载坖一摆手,“这有什么可佩服的,如此不过是为了使我大明更进一步罢了。前些时候,整顿军制只不过是权宜之计。真正要完成,还要相当的时日才可。”

之前对于大明军队的整顿,朱载坖只是为了抓紧兵权。如今再次改变明军的架构,也不是个简单的工作。朱载坖如此做,便是为了让明军的体系,更加接近现代的指挥体系。

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一件事,是朱载坖一定要做的。给明军荣誉感和使命感。

自明初之始,武人就被视为贱役。卫所官兵更是被文官呼来喝去,从事各种工程不说,还要给私人耕种土地盖宅子。这种事放在后世,都是不可想象的。

朱载坖现在要做的,就是将武人从这种境地解放出来,使之拥有保家卫国的荣誉感。若是明军整天被人折辱,连基本的自尊都没了,就更谈不上荣誉感,也就不要想什么忠诚了。天知道这样的军队,会在国家有难的时候做出什么事。

不过,数十年后的吴三桂,却完美的解释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忠诚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