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有吗(1 / 2)

加入书签

朱载坖与孔尚贤谈了许久,先将孔夫子捧上了天,而后又劝孔尚贤鼓动大明读书人去大明各个新占的领土实行教化。

在此之前,朱载坖给教皇国的信件之中,便写了在大明传教可以,但是须允许大明在欧洲各国传播儒术。以此互利互惠的行为,好加强双方的联系与交流。

当然信中不只是这一点内容,这只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一项而已。

如今将衍圣公孔尚贤找来,便是朱载坖的第二步,以孔尚贤为儒家领袖号召大明读书人去践行教化圣学。

将孔尚贤送走之时,孔尚贤还有些晕乎乎的,只觉得儒家圣学要大兴于天下。这个天下,不只是原有的大明,而是真正的天下万方万族。儒家学说本就提倡有教无类,只要传播开来就是好的。

这是孔尚贤的老祖宗定的,他自然对于陛下所说之事,不敢有半点违逆,甚至还被激起了极大的兴奋。

对于这件事,朱载坖也没有让孔尚贤单打独斗,而是给他安排了一个副手。此人名叫王正亿,字仲实,浙江余姚人,其父就是大明鼎鼎的王守仁。

王正亿袭封新建伯,虽然是勋贵,但是却代表着大明时下最热门主张知行合一的‘心学’嫡系。

孔尚贤与王正亿两人,一个是衍圣公,一个是新建伯,一个是古圣人之后,一个是本朝亚圣这后,一正一副相得益彰。如此组合,在大明的儒家来说,天生就是资历超人无人能比。

虽然还有个孟子的五十八世孙孟彦璞,但是本朝的太祖对于孟子的学说不太喜欢,因此世职只不过是个翰林五经博士。也是因为这样,朱载坖并没选孟彦璞为副手。

得了朱载坖的旨意,孔尚贤与王正亿两人便游走大明各地,尤其是江南文风最盛之处。不断的在各个书院讲学,忆先祖求学教化之苦,追思今日桃李遍布之甜。而后感叹一番大明虽武功赫赫,但百无一用是书生。海外蛮荒儒术不兴,甚而有邪说横流,更有无知食人之族肆虐。而今大明鼓励移民各方,天高地阔尽可去之,兴教化以救万民于水火。

在私下里,孔尚贤与王正亿两人却说的更现实,更能抓住这些读书人的心理。

他们两人私下里总有些亲朋故旧,暗中便提点道,如今海外百废待兴,正是尔辈读书人一展鸿图之时。而且朝廷大开科举,一届比一届录用的人多,却仍旧不敷使用。倒不如先以读书人的功名,去海外谋个小官吏先占了位子,而且再于大比之年赴考。这等先有实职者,若是考中,便会因而少了许多蹉跎。

这都是金玉良言,闻者无不恍然大悟。

其实,这些话都是朱载坖教的,只是为了打消那些一心扑在功名上的读书人的顾虑。而且大明如今确实缺少官吏,靠着科举那点人,虽然录用的人已经过千了,但对于大明广阔的国土来说,仍旧远远不够用。

经过了这两人的鼓动,还有大明报的宣传,大明的儒生开始兴起仗剑走天涯。他们或乘巨舟于汪洋,或乘驼马于大漠,纷纷赶赴天涯海角。

数月之间,大明走出去的儒生就达到了上千人之多。看上去似乎并不多,但这只不过是开始。大明如今的读书人远超嘉靖朝,高达数十万人之多,其间的竞争压力之大,使得他们也不得不这样做。

别管是在海外做个小吏,还是结庐教书教化土著,都算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对于朱载坖来讲,扩大大明文化的影响力,才是最重要的。有了文化认同,便有了凝聚力,这才是大明能在最广义的范围存在下去的基石,这是真正的万世不易之功。

在孔尚贤与王正亿两人正掀起游学热潮之时,乌西的消息送到了朱载坖面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