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2 / 2)

加入书签

秦公了冷笑一声,一拍案几寒声道,“先生可知如今乃大争之世,弱肉强食谁的拳头硬谁才能活下来,秦国已经是危急存亡之刻,先生说这些便不觉得可笑吗?”

儒家是仁政礼制,孔夫子的母国鲁国便是如此,鲁国旁边的卫国也是如此,他们是有礼了,可看看国家现在是什么模样,鲁国和不存在没有区别,卫国的状况好些,国君却连自己的弟弟都保不住,只能远远的送到秦国来避难,如此情况,让他用儒家的仁政礼制来治国,简直荒唐。

公子虔撑着脸已经快睡着了,被他弟这一巴掌直接给吓醒了,睁开眼睛伸了个懒腰,猛然发现院子里的人少了一大半,挠了挠头满眼疑惑的看向旁边人,“怎么了?人呢?”

卫霁:……

少年人方才的郁郁尽数消散,看着明目张胆在这种场合睡着的大秦长公子,摇了摇头继续看热闹。

事情还没到那般地步,那就还有无限可能,历代变法皆是在流血流泪之中完成,如果不经历这些,又如何能让新政深入人心?

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只能尽力让秦人的血少流一些,庶民愚昧无知,容易被挑拨作乱,可如果能吃饱肚子,他们便不会那么轻易因为几句话就冲上去送了性命。

秦公被公子虔的反应给气笑了,揉了揉额头坐回去,看着他们家大哥茫然的表情竟然又心平气和了下来,“渠梁无礼,先生恕罪,只是礼制着实不适合我秦国,先生可还有他法?”

卫鞅看着坐下饮茶的秦公,再看看双目无神恨不得以头抢地来谢罪的景监,无视了他们家师兄看热闹的眼神,沉默了一会儿忽然笑了起来,“秦公求贤,可知臣亦择君?”

秦公放下茶碗,有些惊讶看着眼前这人,他已经做好这人再挑起他的怒火的准备,没想到这次竟然是坦诚相待,“先生觉得,渠梁可是那该投奔的贤主明君?”

“先前不甚确定,如今,却是定了下来。”卫鞅喟叹一声,上前一步一本正经的行了大礼,“卫国士子鞅,见过君上。”

“先生快请起。”秦公赶紧将人扶了起来,眸中喜意尽显,正好现在碍事儿的人都不在,待卫鞅坐定便迫不及待问道,“先生以为,秦国该如何才能强大起来?”

“三皇五帝之王道,儒家奉行之仁政,老子所著之无为……”卫鞅缓缓开口,看旁边几人的表情再次僵了起来,然后才正了神色说道,“此几者皆不可为,各国强国之法不尽相同,秦国与中原诸国相差颇大,更不可直接照搬他国之法,唯有对症下药,才好剔除隐患,强国富民。”

秦公眼睛一亮,藏在袖中的手已经攥了起来,“秦国贫弱多年隐患无穷,渠梁有心变革,却不知该从何下手,先生可有成算?”

卫鞅笑了笑,看着年纪尚轻志向宏大的秦国君主问道,“君上可是确定舍了王道仁政,下定决心要在秦国大变一场?”

秦公重重点头,“秦国要变。”

卫鞅:“不惜代价?”

秦公咬牙:“只要能让秦国强大起来,不惜代价,决意要变。”

卫鞅抬眸看了看周围,什么也没说只是起身出去,和门口的伙计说了几句然后又坐了回来。

不多时,从早上到现在都没有出现过的王诩老爷子抱着一堆竹简晃晃悠悠走了过来,将东西往卫鞅面前的案上一摔然后捂着腰仰天长叹,“想老夫当年如何风光,如今竟是沦落到替人搬送竹简的地步,可悲可叹,可气可怜呐。”

卫霁看着老爷子夸张的动作,笑着对旁边的娃娃脸青年说道,“先生,鬼谷门下的演技果真一脉相传。”

孙大军师矜持的摆了摆手,“承让承让,都是老师教的好。”

作者有话要说:商鞅变法和大秦帝国之裂变中演出来的其实有很大不同,作者就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写,大家凑合着看哈~

第48章

卫霁被孙大军师这搞怪的反应逗的不行, 感觉秦公和卫鞅接下来要说的话他们不太适合在场,于是和公子虔打了声招呼然后起身推着轮椅出去。

“徒弟不孝顺,老夫也先行一步。”王诩老爷子摇头晃脑叹道, 待卫鞅确认竹简没有缺少然后也慢吞吞踱着步子往外走,“说来说去, 还是霁公子最贴心。”

“先生说的是, 天底下再没有比霁儿更乖巧懂事儿的孩子了。”公子虔煞有其事的接了一句, 拍了拍景监的肩膀让他留下, 然后和老爷子一起朝门口而去。

让他打仗还行, 战法战术只凭经验他也能说的头头是道, 新政变法这种事情他还是不要跟着瞎掺和了, 免得到时候再闹出笑话。

院子里很快只剩下秦公卫鞅景监三人,在没人说话的情况下安静的让人心慌慌,景监搓了搓胳膊, 左看右看感觉他也不该留在这里, “君上, 要不我也走?”

“啊?你还没走啊?”秦公不甚在意的摆了摆手,似乎忘了还有这么个人在旁边,起来走了两步索性对卫鞅说道,“先生,这小院儿实在太过简陋,不如与我回宫, 书房无人打扰,你我畅谈岂不美哉?”

景监:……

正想离开的景监将军眼睁睁看着他们家君上拉着那人一同上了马车, 原本要迈出去的步子也走不动了,这差别待遇太明显了,他不服。

几个内侍把案上的竹简抱起来跟在后面, 留下神情恍惚的前任得宠重臣在风中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君上的心实在难以捉摸,想他景监也是干活的一把好手,当年和君上同进同出那是何等的君臣相得,这才过了多久,他竟然这么就被抛弃了?

闻者伤心见者落泪,他可真是惨的不能再惨了。

神色落寞的壮硕汉子拖着沉重的步伐拐到不远处的院子里,看着围坐在一起的几人轻车熟路的扒拉个木头墩儿坐在旁边,他也不说话,就在那儿托着脸叹气,公子虔瞧了他两眼,终于还是没忍住一脚踹了上去。

“长公子,日子已经这么难过了,您就不要再为难我了。”景监有气无力的说着,顺着力道就带着木头墩儿挪到了卫霁旁边,“公子,可有好酒让我一醉解忧?”

“你他娘的就是惦记那点吃的喝的。”公子虔笑骂了一句,然后同样期待的看着卫霁,不只景监,他也很馋那些酒水。

酿酒费粮食,所以秦人很少会肆无忌惮的饮酒作乐,即便是家资丰厚的世家大族甚至国君,也不会说没事儿就喝两口小酒儿高兴高兴。

天下诸侯国众多,每个国家的酒水都有不同的味道,秦国的酒水是公认的苦涩性烈,寻常人入不得喉,可性子再烈也是和这个时代的酒水比较,和后世的蒸出来的烧酒相比就有些不够味儿了。

高粱玉米大米大麦土豆米糠甚至土茯苓和葛根都能用来酿酒,可惜这些东西不是远在山的那边海的那边就是价格太高,要不是卫霁背后有整个卫国供着,他也没那么大能耐捣鼓酒水。

在这粮食宝贵、酵母酒曲和酿酒工艺都很落后的年代,除了自家能酿酒制酒的世家大族,外面酒肆里兑了水的酒都是上好的美味,因为大部分商家都是往水里兑酒然后当酒卖。

水酒水酒,有水有酒才是真的好,酒缸里虽然水多了点,但也还有酒味儿啊。

卫霁没怎么尝过酒水,他毕竟年岁还小,身边人有意不让他接触这些,所以他对烈酒根本没什么概念,直到不久前,孙大军师给他尝了一口号称最苦最烈的老秦酒。

或许是天赋异禀,也可能是他脑海中对烈酒已经先入为主有了印象,反正这所谓最苦最烈的老秦酒,对他来说真的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惊艳。

左右他整日里没什么正经事情要做,正好门口就是他的酒肆,索性便尝试着看能不能做些度数高点的酒水出来。

酒肆酒肆,没有酒算什么酒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