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自用火铳之议(1 / 2)
听了几人的话后,崇祯并没有马上做决定,而是将目光看向一旁的王承恩。
“毕懋康到了没?”
“启禀皇上,毕懋康毕大人正在外面候着那。”
“让他进来吧!”
“是”
“皇上有旨,传工部侍郎毕懋康。”
声音刚刚停止,毕懋康便从乾清宫门口往里面走去,此时的毕懋康已经六十多岁的高龄,只比徐光启小几岁罢了,现在的徐光启已经七十多了,两人无论是头发还是胡子,都已经白了。
但是看两人的身体却是完全不一样,此时的徐光启已经给崇祯灯枯油尽的感觉,记得上次二人私自奏对的时候,徐光启还是身体健康,没想到现在已经。
想到这里,崇祯不由得有些难过,像徐光启、毕懋康这种人,还是太少,还有就是不受重用,才导致大明渐渐落后于外强。
“臣毕懋康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起来吧!”
“谢皇上”
“拿给他。”
“是皇上”
王承恩按照崇祯的交代将桌子上的三把燧发枪放在了毕懋康的面前,毕懋康有些疑惑的看了看崇祯。
“这三把自用火铳你先看看,有什么不同?听说中间那把便是你制造的?”崇祯先是喝了一口茶,随后脸色平静的问道。
“是皇上,臣领命”
毕懋康不由得端起三把火枪,一个个的仔细的看了起来,周围的几位军机大臣也纷纷将目光看向毕懋康手中的火枪。
“启禀皇上,中间这把确实是臣所制造出来的。但是这两把,臣却是不知道,不过看着火铳的样式,多有些西洋火铳的风格。”毕懋康看了看崇祯,猜想道。
崇祯一听,不由得眼睛一亮,没想到这毕懋康还是有点眼光的,不愧是专业人士,不过到底是他猜到的,还是之前就认识,这就不好说了。
崇祯对毕懋康点了点头说道:“嗯,不错,这两把火铳,分别是来自西洋的西班牙和德意志,是他们的使臣,作为礼物送给吴爱卿的。
朕要多谢吴爱卿,如果没有吴爱卿,恐怕朕到今日还不知道西洋竟然有比我大明更加先进的火器。
不过你竟然能认识这种火器,朕倒是没想到的,你是以前就见过啊?还是自己的猜测?”
“启奏皇上,臣之所以能看出这种火器的来处,皆是因为曾经看到过西洋人使用的火铳,其中虽然依旧是以火绳为主,但是像这种自用的却是有的,臣也是看到这种火铳的优势,所以才想着改良一下大明的火枪。
西洋火铳与大明不同的是,西洋的此前以轮盘为主,而我大明则是后推,因此所以臣才敢做此猜测。”
毕懋康的话刚说完,崇祯就将目光看向其他几人,高兴的说道:“都看看,做事只要愿意用心,想要做成功还是非常容易的。
这一点你们要多向毕爱卿多学习学习,不仅要埋头苦干,还要多看、多问。”
“是皇上,臣等记住了。”
毕懋康一听,慌忙跪了下来,恭敬的对崇祯说道:“皇上过奖了,臣愧不敢当。”
“过了,都起来吧!”崇祯又摆了摆手说道。
“是”
“那依你看,这种火器怎么样?他的优点在哪?缺点在哪?你先说给朕和诸位爱卿听听。”
“是臣遵旨。”
毕懋康没有丝毫犹豫的站了起来,冲崇祯以及诸位大人作了一下拱,随后说道:“皇上,诸位大人,据臣的了解,这种火器与此前鸟铳的区别,优点在于,其无论是大风亦或是雨雪天,都是可以自然使用的。
而且他的发射机制是远远优于之前的火绳,可以更加利于明军使用。
但是,它的缺点则是,有时候会因为火石的缘故,会导致里面的弹丸无法发射,不过这种现象是非常少的。
臣以为,如果能经过改良一下,加强一下上方的火石,则此自用火铳是要远远优于此前的火铳。”
“那依你看,这行火器是否适合换装目前的明军鸟铳?”
“这…,臣以为此火铳是否利于战场还有待确定,臣斗胆请求皇上不要全面换装,可择一作战边军换装,如果合适的话,则可以全面换装。
如果不合适的话,臣愿意再拿去改造。”
“公既是公,私既是私,不错。王洽,你以为当在那支边军中实验才好?”崇祯话机一转将目光看向了兵部尚书王洽。
“启奏皇上,臣举荐辽东,辽东多战事,同鞑子接触比较多,臣以为当择令蓟辽总督卢象升择一部队进行换装实验。
北方之患,一直是我大明的久疾,所以臣以为只要这些火铳适用于北方,就可大规模列装。”
听了几人的意见之后,崇祯便沉默了下来,直到考虑的差不多了,崇祯这时冲王承恩点了点头。
王承恩示意,当即走到几人面前大声喊道:“毕懋康听旨。”
“臣毕懋康接旨。”
“上谕,
工部侍郎毕懋康忠心国事,深肖朕躬,历经多年,研制出大明自用火铳,功劳卓著,朕心甚慰。
着既晋升毕懋康为工部左侍郎,封其为太子少保,希望毕懋康能够继续忠心国事,为国分忧。
钦此”
“臣毕懋康领旨谢恩。”
“另外,自用火铳的事情就交给毕爱卿和王爱卿去做了。
由毕懋康督促制造司和火器司各打造出三千把这三种自用火铳,交由兵部,由兵部送往辽东,一旦辽东当年觉得可行,则立即开始在整个大明列装。
另外,无论是工部还是皇家学院,对于火器的研制不能停止,朕不久就会从西洋购进大量的重炮,到时候礼部挑选几门,直接交给工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