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明朝海禁令的争议(1 / 2)

加入书签

但是,让他们唯一开心的是,那就是朝廷并没有强制他们留下,朝廷的意思是,只要他们种上几年,还清朝廷的东西,到时候土地就是他们自己的,到时候就可以卖掉土地返回自己的家乡。

然而,真正到了那个时候,谁又愿意卖掉自己手上的土地。

三十万人怀着忐忑的心情,整整赶了将近一个月,才从河南到达河套地区,此时的河套地区还是平安的,因为这个地方的鞑靼人,几乎被明军给屠杀殆尽。

百姓们来到之后,这些被派驻到当地的官员,便赶紧给他们分发土地,在牧地和土地之间,很多汉人还是选择了土地。

这些人得到如此多的土地之后,不由得大喜过望,因为这么多土地,只有他们当地的士绅豪情才会拥有,至于他们,要不是来到了这里,这一辈子都不可能拥有。

三十万,对于整个漠南来说还是太少,但是对于朝廷来说,他们也希望可以更多的迁移百姓,但是迁移一个百姓的花费,都要十两银子以上,其中还不包括一些路上的投入,整体算下来,就是一笔巨款。

但是,让崇祯高兴地是,工部在巴彦淖尔以及整个河套地区寻的了大量的矿藏,其中铁矿就拥有几十处,可谓是资源丰富啊!

崇祯决定从这些矿藏上下手,让内地的富商去开采,到时候自己一手抓钱一手抓铁多好。

但是让崇祯无奈的是,那些个商人岂是这么容易骗的,一听说是河套地区,顿时高兴地表情拉了下去,一个个打起了退堂鼓。

要知道,明朝可不比自己那个时代,交通这么发达,先不计算它的生产成本,就是运输成本这些富商都受不了。

而且,在他们眼里,巴彦淖尔不过是蛮夷之地,常年战乱,实在是不安全啊,他们这种人是非常惜命的,所以都不愿意去。

无奈崇祯只得搁浅这一部分计划,毕竟巴彦淖尔对于现在的人还是蛮夷之地,而且如果朝廷自己去开采的话,又没有足够的资金。

目前朝廷对于这些东西的需要也不是太多,南方和北方的众多矿藏,已经可以解决大明现阶段所需要的。

这次的移民,虽然不多,但还是进一步解决了河南的流民以及河套地区鞑靼人为主的问题。

崇祯七年,四月三十日,就在满朝文武还在料理迁民所带来的一些问题的时候,福建海疆却出现了问题。

荷兰东印度公司,也就是抢占中国台湾省、国力蒸蒸日上的荷兰,对大明的海疆发起的掠夺,以迫使明朝能够开启自由贸易。

这件战事的发生,在很早之前便埋下了伏笔,众所众知,由于明朝禁海令的限制,除了少许获得许可证的人可以下海活动之外,其他人都是被禁止的。

荷兰是自万历年间开始在东南亚进行香料、丝绸品贸易的,为了拓展与大明方面的贸易,便在澎湖列岛修建了一部分城堡,以此来刺激明朝政府,希望能够完成贸易。

但是的明朝政府便以绝对的优势兵力包围了澎湖列岛,并且在答应贸易的情况下,要求荷兰人退回到台湾岛。

荷兰人在得到当时福建巡抚商周祚的忽悠下,退了兵,但是明朝海禁令并没有因此取消,导致荷兰人依旧无法进行自由贸易。

荷兰人一开始是和当时投靠朝廷的许心素进行走私贸易的,但是后来许心素被郑芝龙击败,郑芝龙被朝廷招募,随后接管了同荷兰人的贸易。

在这场贸易中,因为没有固定的合同说明,郑芝龙每年要向荷兰人供应多少东西,所以导致荷兰人完全受制于郑芝龙。

荷兰人为了让郑芝龙答应自己的自由贸易协定,不惜出兵帮助郑芝龙平定了当时东南沿海最强大的海盗势力李魁奇。

另一方面,随着朝廷局面一步步的稳定,朝廷的水师也在一步步的建设中,再加上朝廷为了防止郑芝龙闹事,洪承畴所率领的两广近十万大军,被崇祯布置在福建边境。

朝廷的这些动作都让以往肆无忌惮的郑芝龙感觉到了威胁,他开始低调了起来,不敢再明目张胆的违反朝廷禁令,特别是因为朝廷不满福建总督熊文灿懦弱、妥协的性格,调任了邹维琏为巡抚,以此来进一步的监视郑芝龙。

邹维琏上任之后,一改熊文灿漠不关心的态度,再次发布禁海令,以此来逼迫郑芝龙等人无视海禁令的态度,此举果然刺激了郑芝龙,郑芝龙在邹维琏的逼迫下,选择了退步。

郑芝龙的退步,伤害的就是荷兰方面,一次次的付出与退步,换来的却是一个个的空头支票,这让荷兰方面如何接受的了。

荷兰方面失去的耐性,当时驻守在台湾的负责人汉斯·普特曼便回到巴达维亚汇报了情况,巴达维亚的决策者便决定以海上掠夺的方式,来迫使明朝进行自由贸易。

汉斯·普特曼回到台湾之后,便集结大量的战船,对明朝海疆开始了掠夺,但是因为荷兰方面只是为了迫使明朝妥协,不激怒明朝政府的同时,并没有下令杀害明朝边境的百姓。

崇祯七年四月三十日,由汉斯·普特曼率领的船队,在明军毫无防备的情况下,对边境实施了第一次掠夺。

在荷兰海军进行完第一次掠夺之后,就任福建总督的熊文灿担心自己被治罪,便要求郑芝龙出兵剿贼,郑芝龙随后陈兵海疆,与荷兰海军对峙。

在双方的交谈中,荷兰海军要求大明放开自由贸易,巡抚邹维琏便将奏折上报朝廷,是战是和由朝廷来决定。

崇祯七年五月六日,一封八百里加急的奏报,被飞速送往乾清宫。

“召四位军机大臣工部尚书毕懋康前来议事。”

“臣等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都起来吧!”

“谢皇上”

崇祯看众人都站了起来,拿起手中的奏折对几人说道:“想必四位军机大臣已经知道了这件事,至于毕爱卿还没看过。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