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者_3(1 / 2)
第3章
周哲来到这个世界三个月,将各大网站逛了个遍,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这个圈子所弥漫的死亡气息——他的世界在他穿越那一年正好是诸多抄袭事件被曝光的一年,抄袭者粉与反抄袭大军死战不休,抄袭者变得“硬气”了觉得自己只是借鉴根本就不需要大惊小怪,于是抄袭者粉也觉得法院没判那么便是没罪,而且“借鉴不能说是抄袭”,一些吃瓜群众觉得反抄袭大军穷追不舍没意思,甚至有些人觉得只是抄袭而已抄袭大军太咄咄逼人了,毕竟这是吃力不讨不是他们写的,反抄袭大军这样穷追不舍没有意思,周哲作为刚刚从高考脱离苦海的考生,也属于吃瓜群众的一员——毕竟抄袭没有发生在他身上也没有发生在他少数追的几个作者的身上,所以他不能理解为什么反抄袭大军要揪着人家作者不放,甚至他不能理解自己喜欢的几个作者为什么会频繁发声支援反抄袭。
他一直对反抄袭大军所说的“你们这是在逼死原创”不以为然,觉得只要心中有爱,那么创作的热情就不会消亡。
来到这个世界三个多月,因为一直不间断地关注着这边的网文界的情况,所以他几乎每一天都在怀疑是不是因为他抱着那样漠视的心态去对待抄袭这件事,所以上天才会把他扔到这个世界来。
他曾经觉得反抄袭大军很多话都是在危言耸听,所以上天把他扔到这里亲眼看看若是放任抄袭继续下去,网文界会变成什么样。
原创不复存在,抄袭遍地横行。
打开网页,随便点进去的一部小说都似曾相识。
这是圈子正在死去,然而罪魁祸首们却认为自己的存在为这个世界点缀了更美丽的色彩。
他看到了未来,心里悔恨万分,却已经无法回到过去认真为反抄袭做点什么。
在那个世界,反抄袭大军苦苦抵抗抄袭飓风,无数次被周遭的人破冷水却还是不放弃地为原创奔走,然而那个世界里,像以前的周哲一样漠视抄袭的人实在太多太多了,周哲知道那个世界的人们必定还在继续反抄袭,然而热情终有冷却的一天,他不会经历这个不算漫长的过程,却已经直接看到了结局。
这个华夏网文圈现在的情况,便是那个世界的网文圈的未来。
他无法告诉罗轩他见过网文圈的盛景。
因为我也是扼杀这个盛景的罪魁祸首之一。
他在心里想着,心情沉重地跟着罗轩往饭堂走去。
从饭堂到周哲宿舍的距离说远不远说近也不近,走路需要十来分钟。
其实第二食堂距离大一新生的宿舍不算远,但是周哲并没有住在学校为他这个专业安排的宿舍之中。
S大的宿舍一般是4人一间,先到的人可以选安排好的宿舍,周哲开学报到那会儿还在医院,他们班十三个男生,三间男生宿舍正好12个人住满了,学校原本安排给他们班剩下来那个男生的混合宿舍在老宿舍区,环境不是很好,西晒严重还在顶楼,周哲家里人一致认为小儿子住不了那里,干脆就给他申请别的宿舍。
那栋宿舍楼在学生宿舍楼区和研究生宿舍楼区的中间,听说原本是建来当做教师宿舍,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就成了奢侈的学生宿舍楼,宿舍两房一厅带了一厨一卫,周边的环境非常好,晚上还有不少小情侣来附近约会,周哲一个人住进去他家里人不放心,罗轩这个刚刚追到他姐正自诩他准姐夫的儿时玩伴就自告奋勇从原本的混合宿舍搬出来了——虽然周哲一直觉得他只是想找个机会住双人间而已。
S大的第二食堂是主校区最大的一处食堂,罗轩带着周哲一二三楼都逛了一圈,两人打了份饭带着要回宿舍。
回去的路上恰好经过一幢宿舍楼前,只见那里闹哄哄地围了很多人,隐约能听到两个女人的声音,一个在骂一个在哭,还有一些声音隐约喊着“快去通知你们辅导员”、“去找老师过来”。
周哲皱了皱眉头,心里猜想这大概又是一场感情纠纷,正想离开,他身边的罗轩八卦心爆发拉住一个女同学就问:“同学,这里发生了什么事?”
那女同学一看拉住自己的是个帅哥,也顾不得围观了,凑到罗轩身边将自己知道的消息说了个仔细:“啧,一个大一的学生惹祸了,好像接了份家教去给人家有钱人的小孩辅导功课,人家主人家要求她重点给孩子讲作业以及孩子新学的内容来巩固孩子的知识,结果她倒好,觉得自己先把新知识教了人家孩子去上课的时候回答对老师的问题那么自己和孩子能得到夸奖,就挑着新知识讲,你想人家孩子晚上原本写作业的时间都拿来上家教课了,原本应该巩固知识的家教课变成了上新课,孩子忙不过来作业肯定来不及写,她就让人家小孩去抄同班同学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养成一个坏习惯很容易的,人老师前几天给班上做小测验的时候才发现孩子成绩掉了许多,一问才知道前段时间的作业不是自己写的,以前教的知识也没怎么巩固,天天在赶新课,孩子的家长这几天在外地开会,一接到老师的电话火急火燎赶回来,然后就冲到学校来找人算账了。”
正说着,只见一个老师从旁边走了过来,正是早上给周哲上课的那个女老师,卢以秋。
“这是怎么回事?”她应该是路过这里看到争执之后才转道过来的,因为当她进入包围圈之后周哲听见她问道,“这位女士,请先放开这位同学,谁知道这位同学的辅导员?赶紧去打个电话。”
罗轩一见到她就赶紧掏出手机给他们辅导员打电话,添油加醋对着手机喊“你要是不赶紧过来师母要不好”,惊得他们辅导员赶忙摔了手机冲过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