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二十章 重大的转变(1 / 2)
姜还是老的辣。马天官常年干的是“实务”,即便以他的高龄对张昭的新思维理解不透彻,但是听懂这次朝鲜王国平壤府“叛乱”的缘由。
很简单,就是大明商人触碰了当地豪族的利益。
所以处理方法也是很明显的:清理掉地方豪族即可。关键在于要不要借题发挥。
兵部尚书刘大夏道:“如今京中舆论氛围颇为狂躁,叫嚣着要灭国。以张昭名下的真理报尤甚。然而,朝鲜王国并无大的过错,本官以为不当绝人国祚。”
司礼监掌印陈宽笑眯眯看着这一幕。来了。这就是报纸上近几日的争论。
按照儒家的学说,不应当灭人国祚。这不符合儒家的伦理、学说。
《论语-尧曰》: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公羊传-僖公十七年》:桓公尝有继绝存亡之功,故君子为之讳也。
左都御史戴珊支持道:“此事就事论事即可。不宜扩大到灭掉朝鲜王国。”
戴珊和刘大夏交好,而随着张昭的崛起,戴珊明显的觉察到都察院的权限正在被限制。
特别是御前会议的诞生,导致御史群体极其的不满。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御史们已经丧失对大明国策的影响。
现如今御史只要开喷,报纸上还有大把的“喷子”等着喷御史。当初报业协会的约定,是指得不能“辱骂”正三品以上的官员。正七品的御史可没有这待遇。
御史已经无法把控、影响舆论了!最具大明朝政治特色的言官群体正在逐渐的式微。
所以,作为都察院的都御史,言官们的“总扛把子”,戴珊对张昭还是有些微词。特备是言官们的权限被压制,竟然是一步步的,在不知不觉中完成。
很恐怖的政治手段啊!
户部尚书侣钟最近春风得意,“计相”之名闻名天下,驳斥道:“不然。正所谓此一时彼一时。当年太祖高皇帝时,朝鲜王国何其恭顺?连国名都是太祖钦定。
及至太宗时,朝鲜王国就开始懈怠我大明君王。选送秀女给太宗皇帝,个个丑陋。全然不顾太宗皇帝对朝鲜王国优待之心。撮尔小国,能有女子服侍我大明太宗皇帝,难道不是其国之荣耀?
敷衍至此!
此事亦有前车之鉴,譬如朵颜三卫。太宗皇帝时何其恭顺?及至本朝就为祸多时!
是以,应当借此机会灭掉朝鲜王国,而非令其苟且偷生。等到大明颓势之时,这些人又要做乱!我们要对历史、后人负责。”
弘治皇帝轻轻的点头。他算是比较仁厚的帝王。但这些年经常听张昭的一些观点,他亦有些想法。说句实话,宣宗皇帝为大明定下的全面收缩的战略已经被事实证明是错误的!
如今他手里握有大将、强兵,理当进取!如太宗皇帝那般,为子孙后代奠定至少百年的基业!
礼部尚书秦纮相比较于庙堂诸公杀气比较重一点,掷地有声的道:“大明商队死伤二十多人,焉能没个交代?正该以雷霆之势灭其国。眼下的局面是豪族作乱,但百姓还不是听豪族的?”
关于是否灭国这件事上,礼部尚书还是有足够的发言权。这是属于“礼”的范畴。
焦芳支持道:“陛下,杀鸡儆猴!”
大明的这些重臣,有一个算一个,都是翻脸比翻书还快的主。真正是“道德君子”的那真没几个。
像户部尚书侣钟,他儿子在老家横行霸道,还有一子侣瑞收受贿赂。锦衣卫、东厂早就侦查到。
张昭更不消说,国朝名将,擅长的就是“糊弄”、“欺诈”。弘治十六年原奴儿干都司那帮胡酋给他骗的那一个叫惨咯!有人说他:性情狡诈多变,心思阴沉诡谲。
李东阳,谥号“文正”,算是文臣最高的荣誉。但是,他在刘瑾当政时为首辅,这是“道德君子”肯干的事?他还是很知道变通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