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0章 轻描淡写(2 / 2)

加入书签

因为这事儿他早就抽空咨询过那台万吨水压机当年的设计者沈宏沈院士了,老爷子非常遗憾地告诉他,当年建造那台水压机的时候,因为华夏当时的工业底子实在太差,所以在建造的时候,不得已采用了很多非常规的办法来解决问题。比如,作为这台水压机“三梁四柱”基本承力结构中的“四柱”,每根柱子直径1米、长17.69米、净重达到了80吨,要按国际通行的做法,这四根柱子必须经过锻造以消除金属内部应力和缺陷,可当时国内哪里找那么大的锻机啊?你总不能为了新造一台锻压机,先去进口一台锻压机来吧?所以最后这四根柱子是电焊工人硬拿8节铸钢件电渣焊接而成的。(史实,笔者注)

用全焊接方法制造万吨级水压机,在全世界绝无仅有,体现了华夏工程人员面对困难勇于用创新的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这也给这台水压机留下了遗憾——相比国外同吨位的压机,华夏的这台无论在锻造精度还是最大可锻造产品的尺寸方面都有所不如,而且未来对其升级改造以提高其能力的空间也基本被堵死了。

沈宏当时还对谭振华说过,如果想进一步提高华夏重工业的基础能力,那么一台1.5万吨以上的油压自由锻机是必不可少的装备,因为油压机比水压机的工作行程要平缓很多,能大大提高精度,他说这话的时候师昌旭也在场,当即表示了赞同。

所以这根主轴,要么从国外订购,要么就需要……

“我打算投资搞一台1.6万吨的油压自由锻机。”这是谭振华的回答,“这件事我在做巡回演讲期间与沈宏沈老、师昌旭师老还有你的导师杨槱杨老都仔细商量过了,而且我已经和当年帮我搞112厂那台3万吨模锻改造项目的华清大学颜勇年教授交换过意见,他表示愿意接受这个挑战,而且杨老还答应我,帮我与船舶工业总公司协调,我希望能拿下一座中型以上规模的船厂来实施我这一系列的计划。”

“好家伙,这又是一项投资高达好几个亿的大项目。”这是朱英福此刻心中闪过的念头,不过他也发现,在和谭振华接触久了之后,他自己竟然渐渐变得对“亿”这个单位无感起来,自己这是“近墨者黑”吗?

他不由得有些自嘲,话说,人家谭大老板那真是分分钟几个亿上下的人物,可自己一个月才百十块的工资,还是不要和他太近乎的好,免得被人家带沟里去了。

不过既然谭振华已经把很多事情都想在了前面、做在了前面,朱英福到觉得这30万吨的巨轮也不是什么不能尝试的项目,他有些好奇地问道:“谭总,那你与杨老合计打算拿下哪家船厂啊?国内的船厂我还是比较熟悉的,说出来我也可以帮你参谋参谋,看合适不?”

“就是我们宁都的金陵造船厂。”谭振华答道:“也是一家有30年历史的老厂了,1952年建厂,最开始只是一家修造船合作社,目前有些规模,有两千多员工,技术人员三百余人,能造5万吨左右的中型船舶,算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吧,当然与大联、江南、沪东这些大船厂没法比,主要是宁都市里面有人听说我打算投资一家船厂的事情,拐弯抹角地找上了我家门,这本乡本土的,我也推脱不得,就答应了,现在正在走地方和部里的流程。”

“金陵造船厂。”朱英福砸了砸嘴,要说他身为行业内专家,对华夏的各大船厂还是相当了解的,谭振华提到的这家船厂他也略知一二,在华夏的各大船舶企业中,连二线船厂都算不上,勉强能算三线小厂吧,说实话,谭振华把华夏首艘30万吨巨轮的制造任务放在这家船厂,他还真有些放心不下,不过这年头,掏钱的说话声音才响亮,再说了,就这位谭老板的风格,成吨的票子砸下去,这家原先不起眼的小厂就此腾飞倒也不是不可能的事儿。

到时候30万吨的干船坞修一座,900吨的龙门吊往那儿一放,要是那台1.6万吨的油压自由锻机再蹲上。谁还敢说这是一家小厂?怕不是江南造船厂都得眼睛红红地盯着流口水啊!

虽然这个900吨的龙门吊从哪里来将来也是个问题,不过朱英福已经无心询问了,这原本不属于他的工作范畴,而且看眼前这位的样子,他恐怕也早就在想办法解决了。

这么说来,谭振华这回真是铁了心要在船舶行业大动一番干戈了,那以他做的准备,假以时日,这30万吨的货船也算有了点眉目,可我的小谭总,你这第二种要造的船,臣妾是真的做不到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