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9章 路线之争一(2 / 2)

加入书签

仅仅一个涡扇发动机,经他手,从罗罗引进全套技术的航发就有“斯贝”系列的军用及民用多个型号,还有一个授权生产的“泰”系列,他另外投资,由燃气涡轮院完全自主研发的型号还有一个军用的“涡扇12”,也就是当年的“高推预研”课题的具体型号项目,他没参与的还有一个“涡扇10”,现在又拿到了伊夫琴柯的D36系列和D18T系列,这么多型号,这么多系列,而且技术来源各不相同,一下就让华夏方面陷入了一种幸福的烦恼——当年是没合适的发动机可用,现在却是发展的方向太多,一时竟有些难以取舍。

就算撇开纯军用的加力型号,仅仅一个运输机用的大涵道比涡扇发动机,就出现了推力段的重叠和技术路线的分歧——华夏最熟悉的涡扇无疑是“斯贝”系列,可就这个系列,在产的“MK606”和“泰”的推力段就明显重复,现在呢,在同一推力段,又加上了一个三转子的D36!

总不能同时投资发展吧?这也太不现实了,就算谭二再有钱,也不能这么浪费啊,而且就以华夏在航发领域的人才积累,也不足以支撑这样铺张的发展方式。

必须要有取舍。

于是,在经过了激烈的争论之后,各方终于就华夏的航发发展路线达成了妥协。

首先,军发和民发,将在一定程度上分离,各自走不同的发展路径,这也是符合当前国际主流趋势的,虽然从整体上看,二者在技术上有共通之处,甚至不同的发动机可能就是来源于同一部核心机,但民发要求使用寿命长、稳定可靠、排放环保、无加力大涵道比、低噪音、高燃油经济性、易维护等等;而军发则更看重高推重比、追求各种极限工况、响应灵敏度等,这些就注定了,军发和民发,必然走向不同的发展道路。

民发方面,“MK606”当年是在客观条件限制下,华夏获得6吨级推力涡扇发动机技术的唯一选择,投产后,也在以国产发动机替换“三叉戟”机队原装发动机以及“BAC-I”型客机的适装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益,但这型发动机毕竟太老了,涵道比小,油耗高,噪音和排放也逐渐不能满足欧洲及米国最新的排放标准,且“三叉戟”机队正在逐步退出华夏民航,“BAC-I”虽然还在产,但随着“C919”及“BAC-II”研制工作的推进,这型飞机也肯定会在未来几年逐步退出市场,那么,再发展这个型号就失去了意义,维持住现有产线,并在新型号能够投入量产后逐步退出,才是正确的选择。

至于“斯贝”的另一个发展型号“泰”,则只是授权生产版本,华夏本身就不具有发展这个型号的权利,而且其适装的飞机型号只有一个尚未投入量产的“BAC-I”,所以也不能列入华夏将来主要发展方向。

这么排除下来,在已经搞到手的6~8吨推力级别的航发中,最适合华夏民用航发将来发展方向的,就剩下一个D36系列了。

其实,这也正是谭振华的想法。

D36系列,涵道比达到了5.6,采用了三转子这种先进体制,在他看来,代表着民用大涵道比发动机未来的发展方向,而且还有同体制的放大版本,推力达到25吨级别的D18-T,有这两个系列,已经覆盖了两个民用航发的关键推力段,只要能够补上一款10-15吨推力的发动机,就能形成完整的三转子民用航发系列,到了那个时候,华夏的民用航发工业,就完全能够摆脱对外部的依赖,做到够用、先进、好用!

这将是一个需要花大力气攻关的长期课题,需要先从吃透搞到了这两型航空发动机的所有核心技术开始,并建立起一套有别于华夏当前所有航空发动机技术路线的新体系,这些工作被当然地给了燃气涡轮院执行。

大涵道比、三转子,定下了这些之后,路线之争的第一争有了结果,接下来么,当然是继续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