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2章 猎杀行动无关道德(2 / 2)

加入书签

从50年代开始,出于时局需要和战略考虑,米国有意识地将国内的部分低端制造业产能向倭国转移,将倭国的经济推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而在经过20余年的发展之后,倭国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土地及人工成本大规模上升的势态,诸如服装来料加工、日用百货等高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业开始外溢,而在当时,华夏尚未打开国门,因此主要承接了这些倭国外溢产业的地区,就是东南亚诸国,这些国家也由此搭上了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便车。

对于东南亚诸国来说,这是一个大好机会,他们也很好地把握住了这次历史机遇,打开了国门,欢迎倭国人到本国来投资、开设工厂,这些工厂为东南亚诸国提供了大量的工作机会,并很快就成为牵引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倭国人也认为本国的策略是非常成功的,他们甚至还提出了一个“雁行”理论,自负地认为倭国就是那只头雁,率领着整个东南亚地区的经济走向腾飞。

但有些事吧,真不能太自负,比如自我标榜为头雁什么的。

当一个沉睡中的巨人醒来,一切都在悄然之中开始变化。

东南亚诸国能因承接倭国的转移产能而兴起,是因为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资源对比倭国有着比较优势,可随着另一条大龙的觉醒,这个比较优势便丧失了,弱化了——这些小国,谁家能比华夏的优势更大?

而且还有一个重要问题,东南亚诸国在经济逐渐繁荣的过程中,全部都犯了短视的错误,并没有借着这个大好机会完成产业升级,只是沉浸在以廉价劳动力和土地等资源换取到的短期利益中沾沾自喜,本国的工业能力和劳动效率并未能完成实质性的进化发展,这就给他们未来的重大失败埋下了伏笔。

本来呢,按照一般规律来说,“大龙”虽然凶猛,但产业转移这种事,总归是有一个漫长的过程的——你搬迁或者新建一座工厂,从决策到执行完毕,都是需要时间的对吧?重构整个供应链体系就更需要时间,但某一个突发事件却加速了这一切的进程。

1985年9月,倭国签署了著名的《广场协议》,日元开启了一轮暴力上涨。

前文曾经介绍过这份协议的影响,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由于美元对日元汇率暴跌,倭国人忽然发现自己变成个有钱人了!

穷人乍富,最喜欢干什么?

投资呗,买买买呗!

于是倭国国内所有以日元计价的商品都被炒上了天,而且由于信贷宽松,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借钱容易利息还低,更有无数企业甚至个人拿到了大笔大笔的钱,其中有不少涌出了国门,而其首选的投资地点,便是东南亚这些倭国人已经建立了相当基础的国家。

这些钱有的投资了制造业,大量的倭资工厂被新建起来,使得东南亚诸国得到了更为快速的发展,纺织品、食品、汽车、集成电路、电脑配件、消费电子等产品被贴上了倭国商标在全世界范围内大肆倾销,也使得这些国家形成了典型的外向型经济结构。

还有一些钱则做起了在倭国国内同样的勾当,开始炒作资源类商品的价格,悄然堆积起一个又一个的资产泡沫。

韭菜正在茁壮成长,收割他它们的镰刀也在无人注意的角落被磨得越来越锋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