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4章(2 / 2)

加入书签

人群一听,有一大半转向去往素香楼,另一半依旧围着府衙,想看看里头还有没有进展。

府衙里头,那两夫妻还在痛斥苍天不公,恨金培英狗官失德,边上其他人听了长吁短叹,同情之余也恨极了两湖地区的官员。

这大戏看起来不会一时半会儿收场,登台引导客串了一番的绍方德撑不住了,怕自个儿露出马脚来,先行一步回了书房。

绍大人推门进去,看了一眼立在窗边的蒋慕渊。

蒋慕渊透过半开的窗户,把外头的动静看得明明白白,偏过头与绍方德道:“绍大人演得不错呀。”

绍大人抬手抹了把额头的虚汗,汗颜无比:“这事儿我是真不行,我拼劲全力去引了,结果跟他们一比,太差了。”

蒋慕渊失笑,轻轻阖上窗户,坐回到椅子上,抿了一口已经凉透了的茶。

绍大人看在眼中,一面让师爷重新沏一壶热的,一面低声道:“他们的目的露出来了,那位的心可真大,直直就朝着金总督去了。只是小公爷,以您之见,金总督做事会这般不讲究?岳州府衙敢让灾民往石狮子上撞?”

“假的,”蒋慕渊神色淡然,“那老妇人是何时抵京的?”

这一点,昨日就调档查清楚了,也记在案卷上,绍大人印象深刻,道:“九月末抵京的。”

“那他们何时从岳州出发的?”蒋慕渊又问。

绍大人一怔。

一个老妇人带着两个幼童,一路逃难,没有车马,哪怕遇见好心人捎带一两程,月余工夫总是要的。

“大抵是八月末九月初。”绍大人估算着。

蒋慕渊道:“当时岳州府水情刚刚缓和,各处忙着防疫治病救灾,而衙门里开始登记田地是十一月初的事情。”

绍大人恍然大悟。

那时候老妇人早到了京城里,怎么可能去跟岳州府官差起纠纷。

“可、可背后的那个人,不清楚这一点吗?”绍大人提出了另一个疑惑。

蒋慕渊勾唇笑了笑。

看起来,对方是不知情的。

两湖地区安置灾民的办法,其实是蒋慕渊快离开两湖前,金培英自个儿提出来的,但正如彼时所言,各种状况如何处置,前人都留下了经验,今人不过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做事而已。

那些法子,蒋慕渊一开始就想过,在最初送到御书房里的折子里,他也与圣上商谈过处置的思路,只是灾区状况不合适,一直压着没有实行。

背后的人应当是看过折子,以为在老妇人离开荆州府前,蒋慕渊就已经着手处置了,不曾想,其实并没有。

一来一去,时间上的不同,反倒更让蒋慕渊确定,这一系列的安排都是冲着金培英去的。

他没有继续解释,只让绍府尹准备好两夫妻的说辞,他回头送去御书房里。

绍府尹见他不想说,只好不问,可心里到底好奇得厉害,想着与小公爷关系不错,还是大着胆子寻问了一句:“那两夫妻的说辞,对小公爷之前想不明白的事情,有帮助吗?”

蒋慕渊讲过,他不明白背后之人为何要安排这一连串的事情,分明没有任何必要。

听了这个问题,蒋慕渊摇了摇头,叹道:“只是越发的不明白了。”

与此同时,素香楼里已经收到了李快嘴的传信,大堂里纷纷在说道金培英的事情。

东家搓了搓手,一面招呼跑堂的小二们手脚麻利些,一面自我安慰。

行吧,骂金培英总比骂圣上、骂虞贵妃强,骂得开花了,金培英也管不着他们京城老百姓。

东家没有安稳太久,很快这话题的进展又让他提心吊胆起来。

有人问道:“小公爷不是去了两湖数月吗?怎么就没有砍了那金培英?”

第267章 便宜兄妹

蒋慕渊在京中的风评太好了,哪怕是这样的问题,也没有哪个跳出来指责他“官官相护”,反倒是替他解释的理由一个接了一个。

“两湖上上下下一连串的老狐狸,小公爷年纪轻,肯定不好对付他们。”

“小公爷才去了几个月,那金培英在两湖可是坐稳了好些年呐,强龙不压地头蛇。”

“金培英是好对付的?那就是两湖的一只黑手,遮了天的!”一个大汉站起来,抬声道,“不瞒各位说,我做买卖走过的地方多了,两湖那儿也待了好些年,我来告诉各位,你们还记得六年前去两湖督工堤坝修筑、最后病死在回京路上的前工部右侍郎曹峰曹大人吗?

那位真是病死的?不是!那位就是死在金培英手上的!

我现在十分担心还留在两湖的工部众位大人,尤其是徐砚徐侍郎,不晓得他会不会步了曹大人的后尘。”

曹峰这位官,京里还有些百姓记得,但他死在回京路上的事儿,好些人都说不明白的,如今一听其中还有内情,一下子来了劲头,围着那大汉请他细说。

大汉朗声道:“堤坝偷工减料,朝廷送下去的银子全部进了金培英为首的两湖官员的口袋,曹大人能怎么办?

刚才这位兄弟说了,强龙不压地头蛇,曹大人只能以退为进,装作同流合污,收集了证据等待回京后禀明。

金培英怎么能让他活着回京?曹大人出了两湖地界,就被金培英的人给……

不少人都晓得曹大人死得蹊跷,可有什么办法?没有证据抓金培英,只能当曹大人是病死的。”

“这事儿是真的?不是曹大人正好病死了再算到金培英头上?”角落里,一位听客质疑道。

</div>

</div>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