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1 / 2)
这日魏珠却来报, 当真寻了一位妥当的, 能为皇上算这八字。说算,也不是真算,那位带发修行的年轻尼姑说是只会扶乩,请教过往的神明。也就是说, 她完全不需要知道那个八字是什么、是谁的。她只是帮皇上搭一座桥,请来古往今来的神明,来为康熙答疑解惑。
康熙闻言犹豫了一回,他倒是没想过竟有扶乩这种方法——那便试试吧。
“朕还真该谢谢他们,替朕想得周到!”康熙冷笑道,“把人带进畅春园吧!怎么?竟是位年轻女尼?好,那便安置在无逸斋之后的庵堂里,非经传召,不许接近清溪书屋!”
魏珠听得一脑门子汗,心想,好不容易寻着一个肯给皇上算八字的,这位竟当了是洪水猛兽,生怕这背后八阿哥动了什么手脚——这八字,到底还算不算啊!
结果这八字还是得照算。康熙过去无逸斋时,带了和妃同去。和妃瓜尔佳氏,是康熙五十七年封的妃,比康熙小三十岁,如今正是温婉柔和的年纪。她家世不显,背景不盛,加之膝下只有一女早殇,在后宫里是个与世无争的人。
和妃得了旨意之后,就已事先沐浴斋戒。她见过旁人扶乩,知道扶乩乃是两人同扶,她知道康熙带着自己,就是要做那个相助扶乩之人。
无逸斋之后住着的那个年轻女尼,和妃已经见过,问过几句话,知道也是官宦人家出身,因为幼时久病,才舍身入的空门。和妃不禁为这位有些可惜——眼下这位是身在死局之中,不知是否能全身而退。她想到这里,亦有些胆战心惊,若说这妙玉小师父身在死局之中,她自己……难道不也是么?
一时康熙御驾已至,和妃上前行了大礼。妙玉却是淡淡的,只双手合什,微微躬身。她是方外之人,自不行那世俗之礼。康熙也没有见怪,只命妙玉扶乩。
妙玉低头领命,随即焚香,自己取出沙盘乩架,与和妃一道,并肩立在乩架跟前祷祝行礼。一时礼毕,妙玉亲手书了一符,对空焚化,口中念念有词,随即转向康熙皇帝。
康熙知是请他将所问的“八字”焚化,当即从袖中抽出一道小小的灵符,符面背后书写着细细的八个小字。康熙迈上一步,举左手一引,那道灵符便着了。那八个细细的小字始终对着康熙自己,并且迅速地消失在火焰之中,待最后一字化为灰烬,康熙手一抖,那灵符往空中一飘,整个儿焚化了,化成几朵黑灰,在空中翩翩地舞了一阵。
和妃与妙玉此刻并肩跪在沙盘跟前,一起扶着乩笔。这时,那乩笔突然飞快地动了起来。康熙立在和妃身后,侧头望去,只见妙玉气定神闲,双目轻阖,而和妃则多少有些紧张,微微侧着头,双目紧闭。康熙心知她是闭眼闭给自己看的,但和妃一向无争,康熙便也不与她计较,只将眼光挪到沙盘上去——
只见那沙盘上出现了龙飞凤舞的三个大字:“哈、哈、哈!”
康熙陡然色变,心想这是哪里请来笑仙?
只是那乩笔一动,瞬间在沙盘上扫了扫,将这字迹全部抹去,紧接着一行大字写了下来:“以孙立子,荒天下之大谬,可笑啊可笑!”
康熙的脸色顿时变了。
他早先焚化的灵符背面,确实写的是弘历的八字,所以对方才会说他是以孙立子。仔细想想,此事确实挺荒谬:弘历眼下不过才十一岁,虽说他自己在这年纪早已登基了,可是康熙清楚得很,若论政治成熟,他是直到削了三藩之后,在政治上才真正成熟起来。
弘历等到那年纪还有十来年,难道在这些年里,他要在自己与弘历之间,立一个“过渡”的君王不成?
陡然间被人戳破了心思,康熙有些恼羞成怒,立即命和妃:“请教降坛者是何人?”
和妃紧闭着双眼,颤声问了,只见那沙盘上的字又刷刷刷地被抹去。妙玉与和妃两人一道扶着的乩笔大开大阖,在沙盘表面激起扬沙一片。只见那乩笔又写道:“身不修则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于家者盖寡矣,而况于天下乎?”
康熙熟读史书,此时已知降坛者是武则天了,正沉吟着不知该再向这一位请教些什么,只见乩笔又动,将现有的字迹再次全部抹去。最后沙盘之中只出现三个大字:“镜中人!”
“镜中人?”康熙又惊又疑,忍不住出口问道。
他这一声问出了口,这边只听“啪嗒”一声,乩笔摔落在沙盘之中,一动不动,似是降坛之人已去,只留康熙皇帝一头雾水地立在原地,盯着妙玉。
妙玉于此刻睁开双眼,双手合什,向康熙行礼,并道:“回禀皇上,乩仙已去。”
康熙却觉得意犹未尽,他实实是没想到请神降坛扶乩,竟然会请来这一位。康熙心中瞬间迷茫,又似瞬间有些开朗,但觉无数的问题想要追问,此刻急不可耐,只管开口问道:“镜中人,镜中人乃是何意?”
妙玉微微迟疑片刻,道:“回禀皇上,贫尼此前于潭柘寺清修,曾得一僧一道,以一面宝镜相赠,有言道此镜与贫尼有缘。因此此镜贫尼一直带在身边。这镜中人……”
康熙一听,便命:“镜子取来朕看。”
妙玉合什道:“谨遵钦命!”她转身便去乩架一旁取了一名软绸包裹着的铜镜出来,双手奉给了魏珠。魏珠扫了一眼,见是一面铜镜,便双手捧着要递给康熙。
他身后妙玉却出声道:“皇上且慢!”
“高人以此镜相赠之时,曾有言道,此物出自太虚幻境空灵殿,镜有灵性,一向只与那些聪明杰俊、风雅王孙看照。但有一样,千万不可照正面,只能照它的背面。”
康熙觑着眼,紧紧盯着妙玉,见她神色无异,并无心虚慌乱躲闪之态,知她没有说谎。但是这位帝王本身,心中早已先入为主。他低头看着那铜镜镜身上的宝相花纹装饰,以及镜身的形状,大致能推断出是唐时所铸之物,更与此前武则天降坛的事实能够对应。
于是这位帝王便听不进什么只可照正面,不可照背面的鬼话,寒声道:“照了正面,便又如何?”
妙玉一窒,没想到帝王便是这样完全不信邪的,当即老实答道:“照了正面,便是直视内心所想所愿——”
康熙一怔,没想到竟会是这么个答案。但是他是千古帝王,又有什么所想所愿,是他自己不能直视的?当下康熙全不顾妙玉此前的提醒,一低头,便向那镜子正面凝神望去……
旁边魏珠轻声问妙玉:“大师,此镜既有这样的禁忌,敢问是什么来历啊!”
妙玉便答道:“那镜身上錾着的,就叫做——‘风月宝鉴’!”
魏珠登时一凛,记起了他爱徒的遗言,赶紧凝神往康熙那里看去,只见康熙左手持着那面宝镜,正望着宝镜的正面,早已是痴了。
不几日石喻随朱轼从直隶一带转回京城。他们师徒三人这次去了不少地方,年熙与石喻都长了不少见识,石喻更是坚持将每日所想都记录在一本小册子上,几个月下来,小册子上密密麻麻的几乎记满。
朱轼考校了两个学生的学问,都挺满意。单论学识阅历,年熙自然高出石喻不少,但是石喻胜在观点新颖,总是能从旁人想不到的地方出奇制胜,而且他小小年纪,一手文章总是写得真情实感,颇能引起旁人的共鸣。朱轼对他的进步很满意,知道这孩子再沉淀一两年,会试高中的机会便很大了。
朱轼一行三人走访了不少地方,朱轼身为左都御史递上的折子有厚厚一叠,除了一小部分被康熙帝批上“朕知道了”四字以外,有不少都转了刑部与吏部,命两部详察。
待到秋凉,年熙的身体有些吃不消,朱轼不敢怠慢,立即带着两个弟子回京。一回京年熙便病倒,还曾惊动了雍亲王府怀着身孕的年侧福晋亲自探视。只不过年熙并无大碍,只要慢慢将养,便能好转。
这段时间里朱轼索性放石喻几天假,命他与家人团聚之后再回景山官学读书,并布置他写了好几篇策论。石喻一一记下,随即便出了京,到树村来与母亲和兄长一家相会。
“大哥!”石喻数月不见石咏,大呼一声,热切地赶过来相见。他一直随在朱轼身边巡视各处,有机会能读到邸报,自然知道发生在木兰围场,和后来圣驾回京的事儿。石喻便一直揪着心,直到后来得到石咏的平安信,这才好过些。此刻见到兄长,石喻眼里竟沁出泪水——只有出门在外的时候体会才如此真切,有亲人在身侧,家中有主心骨在,实在是太重要了。
石咏拍拍他的肩,见石喻又长高了些,看上去黑瘦黑瘦的,但是精神非常好,当即伸手比了比,道:“个头快赶上大哥了,这副样貌,出去说媳妇儿也是一说一个准的了!”
石喻一呆,露出赧容,自是全没有心理准备。石咏知他一门心思读书,还没工夫惦记这些,当即随口把话岔开。虽然石喻的婚姻大事已经被石大娘和王氏点名提上了议事日程,然而石咏却不想弟弟这么早就成婚,最好让他趁着有名师指点,再一门心思地攻读两年,等参加过会试之后,说亲也不迟。
兄弟两人初见正在叙话,外头李寿已经在大声招呼:“十七爷,什么风把您给吹来了?”
李寿早年随石咏东奔西走,十六阿哥十七阿哥都是认得的,这时候他一团和气,赶上前去给十七阿哥行礼,颇有些大管家的风范。
石咏便在石喻肩上轻轻一拍,道:“这才刚着家,快去见见长辈们去。安安还念叨着你,整天问二叔怎么不见了。”
石喻心中温暖,“唉”了一声便进内院去。石咏自己迎出去,向十七阿哥拱手,道:“十七爷大驾光临寒舍,是寻我有事么?”
十七阿哥皱着眉头,道:“茂行,可不是就心里有事,随意打马走走,结果路过这里,想起十六哥提过你就住着附近,所以过来看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