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8章 卫公子瑜(1 / 2)

加入书签

“这……岂不是有坐实「谣言」的嫌疑?”

在思忖了片刻后,赵弘润斟酌着说道。

平心而论,卫公子瑜虽然论亲份是他的表兄,但表兄弟俩以往并未有过什么接触,只是听沈淑妃曾经提起过,赵弘润的生母卫姬曾经与其姐姐关系不错,姐妹俩颇为亲近,因此,看在这层关系上,赵弘润也不希望卫公子瑜因为几句牢骚而陷入不利的处境——比如失去继承卫王的资格。

魏国与卫国的关系,虽然对外宣称是盟国,但事实上,两国却是仿佛宗主国与附庸国的关系。

当年促成这事的格局背景有些复杂,总得来说,卫国当初是被韩国打趴下了,丢掉了沫邑、淇县等诸多大河以北的国土,希望凭借大河天险阻挡韩国的军队。

可除了北方的韩国外,当时的卫国还有宋国这个强敌,当时卫宋两国的关系极其恶劣。

说到「宋卫交恶」,就得提提某位宋王的一个喜好。

大概是在百余年前,当时的魏国还未吞并郑国、梁国,齐国还未在东边崛起,北方的韩国也还未吞并北燕等小国,在当时的中原,宋国的实力颇为可观,据说能与当时的楚国争雄。

但当时的宋国君王,他有个很不好的习惯,那就是喜欢干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比如说,干涉他国的外事、内政。

打个比方,当年梁国与郑国发生矛盾,两国的军队在边境对峙,此时若宋王听到消息,就会迅速派出使者调停,摆出一副仿佛中原霸主的架子,刷一波存在感。

再比如哪个国家的国君失德,若是其国家内部出现了战乱,当时的宋王也会召集盟国,出兵征讨,或者平乱。

倒不是为了趁火打劫抢夺什么,毕竟宋国在外界的信誉一向都是很不错的,哪怕是在如今的宋郡,宋人的信誉也绝不会逊于卫人。

只能说,那一任的宋王可能是有这方面的喜好。

可问题是,干涉他国外事、内争这种事情,一次两次别国可以容忍,可你三番两次的,他国又岂会一直买账?毕竟当时的宋国也并未强大到可以通过武力使周边的邻国全部臣服。

于是乎,不满于宋国国君几次三番调停,以及在各国的内政之事上指手画脚,于是郑国很快就跟楚国眉来眼去起来,卫国亦逐渐与宋国变得不和睦。

随后,因为「霸主地位」,宋国与楚国的矛盾愈发激烈,两国的军队在边境时常发生战争。

但遗憾的是,宋国军队在当时来说虽然也算精锐,但终究是抵不过楚国那人数庞大的正军,胜少败多。

于是,当时的宋王不得已向楚国求和停战,宋楚战争遂结束。

可战败归战败,这股气宋王却咽不下,因此在次年,宋王起兵征讨郑国,毕竟当时郑国已暗中投靠了楚国那边。

郑国远没有宋国强大,抵挡不住宋国的军队,于是就向楚国求援,当时的楚王接到求援的消息后,毅然下令参战,讨伐宋国,于是乎,宋楚两国再次爆发战争。

而在这次战争中,由于宋王迂腐地拒绝进攻半渡的楚军,认为那是「不道义」的行为,最终被如洪水般从楚军击溃。

因为这场战争,宋国在中原的威慑力也就此一落千丈。

在那之后,曾经早已对宋王多次干涉他国内政而不满的卫国,率先退出联盟,而在卫国的带动下,纷纷解除与宋国的联盟,使得宋王的「中原霸主」美梦,从此破灭。

于是在那时候,宋卫两国就从此结下了仇怨。

或许有人会感到纳闷,按照这么说的,宋国的第一仇恨对象应该是楚国才对,怎么会是卫国呢?

道理很简单,因为宋国根本不是楚国的对手。

在宋楚之战后,楚国仿佛已经成为中原最强大的国家,俨然已是中原霸主的局面。

因此在楚国的威胁下,齐王吕僖的祖父,才会拉拢鲁国,结成「齐鲁联盟」,而齐王吕僖的父亲,又拉拢了宋国,组成「齐鲁宋三国联盟」,共同抗击南边的楚国。

后来,魏国强势跻身中原,先是吞并了郑国,随后又吞并了与卫国结盟的梁国,宋国看到卫国失去了梁国这个盟友,又与魏国交恶,虽趁机率军攻打卫国,企图报复当年那段恩怨。

当时卫王没有办法,看准魏国在前后吞并郑国与梁国后,暂时无法消化,短时间内应该不至于再对他卫国动手,遂主动联络魏国,寻求魏国的庇护。

而随后正如那位卫王所猜测的那样,魏国在经过深思熟虑后,答应了卫国的求援,派出强大的初代魏武军,打败了宋国的军队。

这场战争,导致魏宋关系恶劣,更加促了卫国与宋国的敌对关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