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4我就是龙王下(2 / 2)

加入书签

玄源这次去东海。无意中听说了一个消息。巴君少务派使者来到樊室国,向樊君樊康做出承诺,只要樊康拒绝与帛室国结盟,巴室国便不会主动进犯樊室国。这位使者还在樊室国隔空向帛君帛让喊话,宣称巴君亦对帛让承诺,帛室国只要不主动进犯巴室国。巴室国亦不会进犯帛室国。

少务的用意,玄源这等高人一眼就能看穿,无非是给樊室、帛室两国结盟设置障碍,并且让民众都认识到——有意挑起战乱的并非巴室国。且少务并不在乎世间高人能不能看穿,这本身就是阳谋而并非阴谋。

玄源最感兴趣的,是樊君会怎样答复巴室国?于是就在樊室国多耽误了两天,通过她自己的渠道打探了一番朝中内情,打听出来的结果却令她大吃一惊。

樊康不知受到什么人的指点或者说蛊惑,竟然准备答应少务的要求,却向使者提出了自己的条件——要与巴室国宗室联姻。至于联姻的对象,樊康也很明确地指定,必须是后廪之女、少务之妹少苗。

后廪的女儿当然不止一位,少苗是其中年纪最小的、也是最受父君宠爱的,而且只有她是与少务同母所生。据说在后廪诸女当中,她最为貌美,也是唯一尚未嫁人的。少苗是孟盈丘长老青黛的亲传弟子,近年来在孟盈丘中修炼,听说还得到了宗主命煞的诸多指点。

樊康指定少苗为联姻对象,也并不令人意外。后廪诸女中,年纪最小的少苗都已经二十多虽了,其他的早就嫁人了。至于少务,就算有女儿也尚在幼年。以樊康的国君身份,假如想与巴室国联姻,少苗是唯一合适的人选。

由此也能看出,少苗的身份有多么敏感,她的婚配甚至会影响到巴室国的国策,也意味着巴室国与另一方势力的结盟。肯定有少人打过少苗的主意,但谁都没敢公开提亲,因为他们都清楚自己还不够份量,假如因此惹恼了少苗或者少务,恐怕会吃不了兜着走。

不仅后廪最喜欢少苗这个女儿,少务也最喜欢这个亲妹妹,少苗从小到大都颇受宠爱。想当初虎娃带着盘瓠,在彭山中遇见了私自溜出来采药的少苗,才有缘见到了后廪,而当时少苗的贴身护卫,就是赫赫有名的北刀氏大将军。

樊康只要娶了少苗,就是与少务关系最近的姻亲,这场联姻就等于宣布了两国之间的结盟,他当然不可能再与帛室国结盟攻打巴室国。而从少务的角度,只要答应了这个请求,便等于接受了联姻结盟的关系,并向巴原宣告。

无论少务先前向樊康许诺了多少好处,但哪能比得上一个少苗?樊康自认为,他是如今巴原上如今唯一有资格迎娶少苗者,在这个时候提出与巴室国联姻,他也为自己的急智而得意。

这么重大的事情,使者当然不能做主,立刻紧急回报少务。而玄源听说消息也暗道不妙,未再耽误行程,随即赶往东海将敖广拎出来,三天后便回到了步金山。

将敖广安置于水府后的当天夜里,虎娃和玄源又运送了一船民众到达山外,将比翼飞舟停泊于泯水中央休息。夫妻二人正在私下商谈,虎娃说道:“巴原上,清楚盘瓠与少苗关系者并不多。除了个别亲近之人,也少有人知晓,如今的大将军盘元氏,就是我当年身边的那条狗。

但此事又非绝对的隐秘,只要是有心的高人,根据种种迹象推测,再稍加打探,便不难猜出盘元氏是谁,亦不难知晓盘瓠与少苗的关系。樊康此时提出要与巴室国联姻,恐怕另有隐情。”

玄源:“你认为樊康是故意的?想借此挑拨少务与盘瓠的关系,近而也能挑拨你与少务的关系?”

虎娃皱眉道:“樊康可能是故意的,也可能是无意的。他也许根本就不知道盘瓠与小苗的关系,也不清楚盘瓠的身份,否则怎会干这种找死的事情?最大的可能,是有人蛊惑樊康这么干,其目的恐怕不仅是挑拨巴室国的君臣关系。”

虎娃看得明白,假如少务答应了樊康的请求,盘瓠肯定会恨死他的。盘瓠不造反就算给面子了,镇西大将军肯定是不会再干了,还会尽全力阻止这场联姻。但假如少务拒绝了,从国事角度会更麻烦,而且处境将变得很被动。

樊室国可以将此事公开,这样一场在民众看来最合适不过的联姻,少务却拒绝了。会有人宣称,少务宁愿让举国民众卷入战祸,也不愿意将自己的一个妹妹嫁给樊君。樊室国原本主动要求与巴室国结盟,巴君却羞辱了樊君,才促成了樊室国转而与帛室国结盟。

更要命的是,这一切都是不容辩驳的事实。当樊室国与帛室国结盟并联军杀到时,巴原上的民众亦会认为,这场战祸本是可以避免的,都是因为少务舍不得一个妹妹而造成的,那么大家又会怎么看待少务这位巴君呢?

更有甚者,若策划此事的幕后高人已知盘瓠与少苗的关系,那么必然也清楚盘瓠的出身。假如将来少苗真地嫁给了盘瓠,对方还可以把盘瓠的身份隐秘给抖出来,宣称少务宁愿将妹妹嫁给一个妖怪,也要拒绝与樊室国的联姻,并不惜给巴原各国民众带来战祸。

假如是这样,届时少务恐怕有嘴都说不清,因为这些也都是事实!少务失去的,就是他一统巴原想要的大义名分。

玄源沉吟道:“如此说来,樊康提出了一个让少务很难拒绝的要求。少务若想阻止樊室国与帛室国结盟,就非得先稳住樊康不可。但他如果答应了樊康,哪怕只是虚与委蛇,也必然会得罪盘瓠。如果盘瓠与少务闹翻了,便意味着你们五兄弟同盟出现了裂痕,也会影响到少务提拔重用新一代功勋之臣的国策。”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