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睡莲牌(2 / 2)

加入书签

众人都笑了起来,陶晖这个人,有点市俗气,也有点乍乍乎乎的,但倒也不至于让人讨厌。在场的都是属于同一个利益共同体的人,至少目前还没有什么矛盾冲突。年轻女孩子有些爱慕虚荣,喜欢一惊一乍,都是大家能够容忍的,谁也不会跟陶晖计较什么。

林振华说道:“小陶,你如果喜欢,把这个拿走就是了,这是我们试制的产品,库房里还有十几台呢。至于钱嘛,让老熊出就是了。”

“这个现在卖多少钱啊?”熊立军问道,他倒不是担心自己买不起,而是在评估市场上的销售状况。

林振华道:“市场价248,怎么样?”

“这么便宜啊!”陶晖跳起来,“立军,比咱们买的那个还便宜呢。”

熊立军也皱了皱眉:“振华,这个价钱,应当还能再定得高一点吧。你看,咱们有这个什么呼吸灯,也算是现代化产品了,真想买的,根本不在乎多花几十块钱。”

林振华道:“这个价格,也是考虑了很长时间的。像你老熊一样先富起来的人,毕竟还是少数。咱们汉华实业公司毕竟是江南省的企业,要想打进上海市场,让上海老百姓接受,很不容易。定这样一个价位,比上海那个牌子低两块钱,能够吸引更多的人关注。”

其实,林振华最初考虑的定价,比这个数要低得多。在他穿越前的那个年代,电风扇和白菜没有太大的区别,甚至于有些打着“有机蔬菜”标签的白菜,卖得比电风扇还贵。林振华参考时下市场里白菜的价格,给这台睡莲电风扇定了一个80块钱的售价,心里还是忐忑不安的,不料想,这个价钱刚说出来,就遭到了一通猛批。

在那个年代里,电器全都属于奢侈品,即使是技术如此简单的电风扇,市场上的售价也十分可观,基本上都在100元以上。汉华实业公司出产的这台,设计上独具匠心,还有看起来颇为科幻的呼吸灯,标个200以上的高价,完全没有问题。

林振华在市场上做了一番调研,考察了各种品牌电风扇的售价,又对比了一下自己的电风扇所具有的优点,这才最终确定了248元的价格。细算一下中间的利润,林振华乐得若干天都没有睡好。

赵勇群与林振华一样,最初对于这台电风扇的价格也是估计得比较低的。现在听到熊立军这样说,便回答道:“老熊,你也别太贪心了,这个价钱也不算低了。就这个风扇,其实用不了多少材料,整个造价,我和少哲核过了,最多就是……哼哼。”

说到这的时候,他没再说下去,因为他想起熊立军等人算是汉华实业公司的外人,他不知道在他们面前透出底价是否合适。

“造价是多少嘛!”陶晖问道,她可没觉得自己是外人:“怎么不说了。”

“保密。”赵勇群道。

陶晖挥着粉拳威胁道:“死群子!你还敢在嫂子面前保密。”

“死裙子?”林振华一脸郁闷,“小陶,这算什么称呼。”

陶晖解释道:“他不是叫赵勇群吗,你看,咱们这里有峰子、雁子,还不管他叫群子。”

“原来是这么个裙子。”林振华呵呵笑起来,他看看熊立军,说道:“其实这个也不保密,算上工人的工资在内,一台电风扇的成本,不会超过100块钱。我们定的出厂价是180块,余下68块钱就是给销售渠道挣的。”

“那应该足够了。”熊立军道,他在脑子里大致地核算了一下,刨去运费、仓储、商店的毛利等,他按180元的出厂价从汉华实业公司这里接货,一台电风扇应当能够挣到20块钱的样子。这样好的风扇,如果定248元的价格,应当能够打动相当一批人的。

在当年,有一个非常矛盾的现象。一方面,老百姓依然非常穷,国家几次提高职工工资,在农村也实行了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的政策,但总的来说,百姓的收入还是非常低的,一般的工人工资也就是五六十块钱,机关干部甚至比这还要低。

据统计资料显示,1981年底,全国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是524亿元,平均每人的存款是52元。按这个水平算,一个五口之家如果要买下一台这样的电风扇,就需要掏空全部的银行存款。

但另一方面,市场上各种耐用消费品的销售却非常火爆,传统的老三件自不必说了,社会上又出现了新三件的说法。这个新三件的定义从来都没有明确过,早期似乎是电风扇、洗衣机和彩电,随后又加入了电冰箱、空调、音响、摩托车等等。终于有一天,人们对于这种“三件”的定义已经失去了兴趣,因为家里的电器,早已是十件八件了。

在早一点的年份里,耐用消费品的供应远远满足不了需求。那时候,商场里有什么就能够卖出什么,甚至于一些次品都会被抢购一空。人们好像还真的不太在乎买到的电器是不是次品,有些洗衣机里面的电线由于虚焊而脱落了,消费者就自己拆开后盖,弄个电烙铁给焊上,一点也不觉得有什么别扭。当年的中国男人,个个都是优秀的钳工、电工、木工、管道工、泥瓦匠,谁如果不会补个自行车胎之类的,走街上都不好意思跟人打招呼。

再往后一点,形势就发生了变化。市场供给增加了,人们的眼界也提高了。买家电要看个牌子,还要听听口碑,看看外观,问问姓能等等。一些进口家电的价格比国产家电贵出一半,但仍然是众人争抢的对象。正如熊立军所说,真正想买的人,根本就不在乎几十块钱,尤其是像他这样刚结婚的小年轻,为了追求时尚,那是不惜满处找七大姑八大姨去借钱的。

这个风气也一直遗留到了今天,只不过,现在的年轻人满处借钱为的是买房。

从借钱买电风扇,到借钱买房,仅仅过了30年时间。

“看到这个,我就有信心了。老大,你放心吧,上海市场就交给我了。”熊立军拍着胸脯保证道。

(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