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百万大军伐高丽(1 / 2)

加入书签

怒海风涛之上,波峰浪谷之间,战舰千艘阵如鳞次栉比,在黄海上浩浩荡荡地前行。

萧铣还是第一次亲自出海到这么远的地方,此前虽然他麾下势力已经在东海黄海上经略了多次,但是他本人最多也就坐海船到过明州沿海的一些群岛而已。幸好吴人的出身两世颇习水性的他并不会晕船,黄海海域的水深也比较浅,只有暗涌较多,横浪反而较轻,只要习惯了那种上下起伏的失重感之后,便如履平地了。

“萧司马倒是不减名师之风呐。听说前晋永和年间,名士出游,乘桴浮于海。那些自命风骨之士到了风涛颠簸之间,也畏畏缩缩莫不敢前,只有谢安淡然若素。萧司马从不出远海,第一次横渡去高句丽便能如此,风度不下谢安。”

萧铣正在旗舰船头观风,背后有声音传来,回头一看,却是行军总管来护儿和长史崔君肃。来护儿扬州人,武夫出身,肯定是说不出这般引经据典附庸风雅的言语的,所以刚才开口之人正是崔君肃。

行军总管属下的长史和司马两个职位,都是辅佐总管的文职,要想让没有古代官场概念的后人分清这两个官位的大小,还是颇为费事儿的。不过稍微举一个显眼的例子,大致就可以有个概念:比如,假设诸葛亮北伐时自任“行军总管”(当然蜀汉是没这个官职的,只是假设)的话,那么长史就是杨仪,司马就是马谡,杨仪是诸葛亮的秘书长,负责日常公文书函文职工作;马谡相当于诸葛亮的主要参谋,参赞军机调度。比照到如今的隋军海陆军,总帅就是来护儿,副帅就是周法尚,秘书长就是崔君肃,参谋长就是萧铣。

“来总管,崔长史。下官原先不曾出过远海,这两日一时贪看海景浩淼,一时倒是失神,没听到二位动静,失礼失礼。不知这行程还有多久可以到高句丽?”

“看海况,应该是再要两天也就够了。”来护儿根据经验揣摩着回答,自从去年年底战船全部交割之后,以来护儿治军之严谨,自然也是狠狠操练士卒与舰船磨合了几个月,对于航线熟悉程度已经比较深刻。停了一下,他又感慨了一句,“可惜陈棱陈郎将没能随军,不然此战咱手下又可多一员熟悉高句丽沿海交战地理的干将。”

来护儿如此说也是有原因的,他麾下十五万正规军,半数是来自山东半岛的登莱各郡府兵,还有半数则是从淮南三吴甚至荆楚之地征募来的——毕竟杨广此次出兵,足足是一百十七万人,全天下除了岭南和蜀地因为或形同羁縻或蜀道险远没法出兵,其余天下将近九十个郡都被强派了兵役。浙北的府兵,大多数都抽调到了来护儿的军中,而浙南东阳郡的府兵则是被拿来换防驻守登莱。

陈棱去年征讨张仲坚贼部平定流求之后,因为萧铣的帮衬吹捧,军功上达天听,所以额外得了金紫光禄大夫的虚衔。今年杨广出征时候,就把陈棱加封为东莱留守,戍卫海陆军的基地大本营。也是免得山东地区张须陀治下的乱贼愈演愈烈后向半岛深处蔓延抄了海路讨伐高句丽远征军的老巢。

若非后方不稳,本来以陈棱在隋军中少有的海战资历,此次出征肯定是可以随军征战的。(注:陈棱在杨广三征高句丽的时候留任东莱留守是史实。)

萧铣何尝不想陈棱同行出征,然而此刻只能是反过来安慰来护儿:“陈留守也着实是一员精悍有节的干将。不过后方一样重要,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下官还有一事不明,想要请教总管。”

“萧司马这般客气作甚?你本就是参赞军机的,有议论一起说来参详便是。”

“我军三月初出征,朝廷四十路陆军都还没全部离开涿郡呢。如今已然出海后,海路险远,与后方声气不通,陆路进展快慢毫无所知,将来到了高句丽,如何才能协同作战,避免孤军深入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