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1章 履霜曲(1 / 2)
“据说文轩是范公举荐为官的?”狄青问钟浩道。
这年代,举荐人和被举荐人,是有着千丝万缕的扯不断的联系的。也正是因为钟浩是范公这个自己平生最佩服之人举荐,狄青才对钟浩颇有欣赏和亲近之意。
“嗯,正是范公和富公、欧阳公一起举荐的小子,可惜范公如今已经……唉!”说起范仲淹,钟浩不禁有些心中沉重。虽然钟浩只是与他有过一个月的接触,可是范公对自己的言传身教,一直让钟浩受益匪浅。钟浩对这位可敬的老人,一直心怀无限敬意。
狄青见说到范公钟浩一脸悲戚的模样,自己不禁也是有些伤怀,他想起了范公对年轻时的自己的器重和爱护,若是没有范公的器重和提拔,自己绝难到如此成就。
狄青想了想,从书案上拿起钟浩进帐时,他正在看的那本《左氏春秋》,递给钟浩道:“这本《左氏春秋》是当年在延州时,范公赠予某的。范公希望某能读春秋、明事理、正是非!十几年来某一直收藏着,已经翻阅无数遍了,如今便送给文轩你吧,到时看到这册书,你也算是对范公有个念想!”
自汉朝开始确立儒家的正统地位以来,《春秋》一直便是儒家至典,文人们都认为读《春秋》可以明事理,辩是非。
据传孔子写《春秋》的目的就是要原始察终,见盛知衰,惩恶扬善,拨乱反正。为达此目的,孔子在写作时非常讲究遣词造句,一部《春秋》不仅是史书,更微言大义,以一字寓褒贬,对每个事件和人物,在记述时都有褒贬在其中。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或是“微言大义”。
可也因为他简练,后人读起来太有难度,各种各样的理解都有。为了世人能够更好的读懂《春秋》,于是后来便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左氏春秋》便是这些“传”中,阐述和解释最接近孔子意思的“传”之一,也是其中最为有名的春秋传书之一,和《谷梁传》、《公羊传》合成春秋三传,是儒家认定的对《春秋》补充、解释和阐发最为到位的三本“传”。
《左氏春秋》又***秋左氏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据说和孔子同为鲁国人的左丘明发微探幽,最先对孔子著作《春秋》的笔法,作了精当的概括:“《春秋》之称,微而显,志而晦,婉而成章,尽而不污,惩恶而劝善,非贤人谁能修之?”
左丘明对孔子极为佩服,也对《春秋》研读极为深刻,于是便有了对《春秋》进行阐释和补充的《左氏春秋》。这《左氏春秋》也被认为最为接近孔子所著《春秋》中的意思的“传”。
钟浩见狄青竟然要把范仲淹送给他的那本《左氏春秋》转赠给自己,不由忙推辞道:“此书乃范公赠予元帅的,文轩不才,愧不敢收!”刚才狄青自己都说了,这本《左氏春秋》他自己十几年来一直手不释卷,钟浩如何好意思要。再说,自己对这种晦涩艰深的儒家经书,也实在看不下去。
狄青郑重的道道:“这本《左传》,是十几年前范公赠予某的,那时某正在范公帐下听命,那时某还很年轻,刚及而立之年。范公赠予某这本书,是希望某在以后的日子里能够坚守本心,立定做人。某自问这些年来,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俯仰无愧,对得住自己本心。如今便赠予文轩吧,希望你以后能够从中学到点什么!当然,文轩学问深厚,这《左传》或许早已熟读,那你便当做一个对范公的念想也好!”
钟浩当下不再推辞,伸手接过那本《左氏春秋》,虽然自己不认为从这书里能学到什么做人的道理,但正如狄青所说的,留着做个缅怀范公的念想也好。
“谢元帅赐书!”
狄青摆摆手,示意钟浩不用客套。他把这本书赠予钟浩,是真心的希望钟浩以后能成为一个想范公那样的大宋文官,能为大宋多做一些实事。钟浩本身文采无双,又得到富相公等人的赏识,钟浩以后的前途,狄青还是很看好的。
狄青虽然在大宋被认为是战神似的人物,但是作为一介武将,除了奋勇杀敌,保家卫国之外,能为大宋百姓所做的事情,相对于一个文官高官来说,还是很少的。是以他希望钟浩能从书中明白些做人的道理,以后能为大宋百姓做点什么。
………………
片刻的冷场之后,狄青忽然问钟浩道:“文轩可曾听过范公弹奏《履霜曲》?”
范仲淹酷好弹琴,但所弹着唯有一曲《履霜》,是以友人送他一个范履霜的别号,这事儿钟浩也曾听说过。不过在青州和范仲淹接触时,还真未曾听过范仲淹弹奏这《履霜曲》。
《履霜曲》为古乐府琴曲名,又名《履霜操》。《琴操》中记载:“《履霜操》,尹吉甫之子伯奇所作也。伯奇无罪,为后母谗而见逐,乃集芰荷以为衣,采楟花以为食。晨朝履霜,自伤见放,於是援琴鼓之而作此操。曲终,投河而死。”
范仲淹喜欢这《履霜曲》大概和其年轻时的身世坎坷,和这伯奇有同病相怜之处有关。
范仲淹父亲早亡,随母改嫁。虽然继父待其不错,但是却在族内被人轻视。及至知道自己身世,决然离开继父家,独自在外求学。一箪食,一瓢饮,安于划粥割齑的生活。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萧?多难未应歌风鸟,薄才犹可赋鹪鹩。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期恨即销。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更是淋漓尽致的表现出了他如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却不改其志的情怀。
及至高中进士,出人头第,想要认祖归宗,却遭族中百般阻挠。
而其高中进士之后,范仲淹也并未像其他的其他那些科考名列前茅的进士一样,被朝廷大员榜下捉婿,重点培养。
于是范仲淹的人生,从最低层做起,凭着实打实的政绩,一步步由地方,走到中枢,从九品的芝麻官,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到朝中宰执的位置。
后世人纵观范仲淹的一生,大都带着无限的悲悯和感叹:
他从未结党营私,相反,他怀有一颗超越当时寻常士大夫,以及和他一样的宰执名臣们的宽厚心胸,他是唯一真心实意,善待狄青的文官,他对仁宗皇帝上“百官图”,里面详尽勾勒叙述了,百官之间的利害关联,却不料因“朋党”弹劾牵连避嫌,被贬斥千里;
他无论升官贬官,每到一处,都有可以垂范丹青史笔的功绩,在他活着的岁月里,大宋每一次重大危机,不论黄河河患,还是宋夏战争一溃千里时,他都临危受命,成为中流砥柱之一,
却每每在硝烟散尽时,在汴京繁华的太平欢乐中,被众人厌弃他的沉重,他的盛世危言,他的不会享受生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