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章 于秋平时传授的知识(1 / 2)
黄昏以后才是山庄最热闹的时候,抽水机把一条小河都快抽干了,于是,憨子带着大家伙下河捞鱼,回来的时候一人手上提着两个大串穿在柳树枝上的河鱼,浑身都是稀泥,于是,架在水库与山溪之间的水车旁,就成了大家洗澡戏水的地方。
而这边的热闹,也让房玄龄注意到了河坡上那些他根本不认识的玉米苗物。
“那河坡是什么作物?怎么没有果实?”在于秋的书房里坐了一下午之后,跟着于秋在山庄大院里遛弯的房玄龄向于秋问道。
正在盘算着今天晚上教孩子们点什么知识的于秋往坡下看了一眼之后答道,“这叫玉米,种的稍微晚了一些,再过几天应该就要出棒了,可能要中秋以后才会成熟。”
“是人吃的口粮么?亩产几何?”房玄龄来了兴趣问道。
“这个,我也不知道,但应该是不低于千斤,人畜皆可食用,磨成细面,口味不输给米麦。”于秋如实道。
系统给的良种,究竟好到什么程度,在后世不怎么种田的于秋心里也没有个准数,就像番茄的产量,就比于秋预料中还要高一些。
现在他用了比较科学的种植方法,以及与后世田地相当的施肥,杀虫方法来管理田地种植玉米,整个精细程度,已经不输给后世的那些种田专业户了,毕竟,在系统学习的初级农耕技术,比普通农民还是要强很多的。
想来,这些玉米的产出不会比后世玉米大田的平均产量低,当然,这也是他在山庄里亲自种,亲自跟进田地管理的原因,把种子拿给别人去种,能得到什么样的收成,那就难说了。
“亩产千斤,口味不输给米麦?耕种难度高不高?适不适合作为主粮?”房玄龄听于秋这么说,眼神之中精光直冒道。
“不难,甚至比水稻小麦都还简单一些,未来,它肯定是洺州的主粮之一。”于秋很是随意的答道。
洺州百姓未来的食物可丰盛了,猪羊,鸡鸭和海鲜,样样都有,像玉米这样的粗粮,如果种出来的口味比较甜,或许还会上大家的餐桌,如果不好吃,肯定是种出来喂家禽牲畜的。
“你,究竟是从何处弄来的这些作物?”房玄龄心中很是震撼道。
亩产千斤的作物,只要有一样,就能改变大唐的格局,可是,一年多的时间里,于秋这里居然搞出了两三样。
要知道,端午节过后,江南道一些地方的水稻,就差不多可以收割了,其中就有数千亩是出自于秋山庄的高产水稻,到了下季,这些水稻至少会种出好几十万亩来,光是这个预期,就让主产稻米的江南道,山南道,淮南道等地区的粮食价格大幅下跌,让在高位运行了十年的粮价,跌到了一贯钱一石的价格以内。
不过,在于秋看来,粮食的价格,还有很大的跌幅空间,至少,每年跌一半,连跌七年是必须的。
因为,历史上贞观四年的时候,粮食价格都跌到了斗米三四钱,一石只要三四十文钱的价格,更加别说他弄了这么多高产粮种来的情况下。
“这些东西又不是仙人变出来的,当然是我的师门先辈引进种植得来的,这玉米,就是南美洲那边的特产,还有大棚里种植的红果,也是南美洲的特产。
不过说到这个,我就要跟你说一个奇怪的现象了,像曲周县种植的棉花,你应该知道吧!这是天竺国的特产,现在,高昌国已经大量种植了,可据我所知,它在早前很多年就已经传到了咱们中土,却被长安的权贵们当成景观花物,种植在花园里观赏,难道就没有人发现它填充到被子,衣物里,会很保暖吗?
如果有人发现,为什么不大面积的种植呢?莫非,李唐的冬天已经不冻死人了?
还有洺州种的葡萄酒各种瓜物,每年都有不少西域胡商运过来高价售卖,难道就没有人拿种植做试验自己种植一些或者酿造一些出来,避免咱们的资金大量外流?”
于秋一连串的提问,问的房玄龄一愣一愣的。
是啊!白叠子打他出生的时候,许多权贵家的花园里就有种了,怎么就没有人想到将其大面积的种植,用于填充铺盖和衣物呢?
而说到冬天冻死人这个事情,更是让房玄龄心里一痛,别说是最冷的河东道和河北道了,就是气候还算温暖的关中,去年冬天也冻死了数百人之多,而且这样的情况,几乎每年冬天都发生,这也是为什么李唐建国好几年,人口数量不但涨不上去,还一直下降的原因。
从前怎么就没有一个人像于秋这样,关注这些能改变所有人整个生存环境的东西呢?
“亏我房乔平时还自认为自己是个有识之士,却不想,被一叶障目多年。”房玄龄一声哀叹道。
好像这些年大唐冻死的人,都跟他有关似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