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9章(1 / 2)
在过去大半年时间里,以北洋军官俱乐部为首的北洋少壮派团体,一直在散播着袁肃的一些个人看法,所以对目前国内气氛的变化,袁肃麾下所掌握的军队这一块,并没有太明显的反应。就算有先见之明的诸如蒋百里、陈文年、高顺等人,其三人为首的核心军官阶层,也没有对所谓的帝制感到反感。
历史上蒋百里甚至还亲自主持过袁世凯祭孔的仪式,显而易见,蒋百里本人对自己的定位很清晰,军人不干政,只潜心于国防事业的发展。这一点与蔡锷颇有相似之初,也难怪二人可以走得那么近。
这次找蒋、陈二人会晤,就是正式的来试探二人对袁世凯称帝的意思,如果谈得拢那便顺势把话题聊的更深入一些,尝试着为袁世凯称帝前后进行一番谋划;如果谈不拢,那也只能暂时点到即止,或可明晓一些道理加以劝说。
来到书房,袁肃示意二人落座,先说了一些关于辽东善后的琐事,随即便直入正题询问二人是否关注最近国内各大报纸上的新闻。蒋百里自然是每天都有固定阅读一些时事报纸,倒是陈文年也是最近今天听人说起这才渐渐关注起来。
“袁大人所指的是最近筹安会和一些社会团体鼓吹的事情吗?”陈文年问道。
“没错。显然这次我们在辽东捍卫了国家主权,为北洋政府争取了一份极大的殊荣,于是国内上上下下一时间受到极大的鼓舞,所以才会有了现在这样热烈的氛围。说实在的,我与筹安会有所来往,他们的一些理念我也能看透几分,只是并不知道此次国内情绪的躁动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袁肃一语双关的说道。
“之前我在京城时,也曾经与杨度等人有所往来,表面上杨度只是一个研究政治的学者,但背地里却显然是大总统在暗中授意和扶植。上个月二十二日杨度在上海举行了一场演说,在这场演说上他公然批评眼下的政体,仍然共和政体是妨碍国家进站的罪魁祸首。据说当时一些江浙的民主人士当场与其发生口角,到头来却一个个被杨度说的哑口无言,当真让人感到匪夷所思。”蒋百里不疾不徐的说道。
“国体、政体什么的,我虽了解一些大概,但说实在的,也不甚懂。其实纵观我中国目前的情况,哪里见得什么民主,又哪里见得到什么共和?掌权者高高在上,所谓的权力归人民也不过只是一句空话。倒是有时候我也觉得,为了保存着一个虚有的共和民主名义,却要承受着更多无谓的负担,何必呢?”袁肃语重心长的说道。
“西方先进的国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政治制度,虽然也不算很健全,但自有让我们值得学习的地方。我相信政治制度的发展是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慢慢磨合,然后一步一步的实现真正的民主。至于这条路要走多久,尚未可知。”蒋百里唏嘘的说道。
“就目前国内的舆论声势,再加上北洋政府操控的动作,不难猜测,我叔父确实有称帝的野心。我并非是一个顽固之人,也绝非是一个迷信所谓革命主义的人。记得杨度曾经对我说过一句话,如果能够通过改变政体而加快中央集权,凝聚国家上下的力量,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袁肃见蒋百里和陈文年表现的都不算激烈,于是更进一步的说道。
“帝制的关键还是在看它究竟会走向哪一条道路。如今英吉利、德意志、沙俄和日本,也都是保留着几百年帝制的国体和政治制度,但是这些国家依然很强大。其实我也相信,即便大总统现在企图登基称帝,即便之后的几年或者上十年里会有独x裁x专x制,但历史的发展走向不可能一尘不变,终归还是会让这个帝制过渡为真正的君主立宪。”蒋百里多少是猜出了袁肃的意思,于是很认真的分析说道。
陈文年没有再多说什么,脸色却显出了一种深思。
袁肃倒是下意识的看了陈文年一眼,显然他现在已经可以了解蒋百里的心思,其实蒋百里的看法与自己相差无几,倒是陈文年没有什么表态,不太能确定究竟是什么意思。
停顿了片刻后,他不疾不徐的又说道:“唉,毕竟如今已经是民国,我叔父贸然推行帝制,就怕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到时候我这个侄子又该何去何从呢?”
第17章,强化民兵
他这番话已经把意思挑的再明白不过,自己就是要把这个“球”推到蒋百里和陈文年手里,让此二人来为自己“出谋划策”。
陈文年依然沉默不语,倒是蒋百里却说道:“如今按照国内目前的声势,大总统如果要改变国体,推行君主立宪制的话,问题应该不会很大。毕竟国内上上下下现在都很推崇大总统,认为大总统能够收复青岛主权,并主张在辽东与日本一战,可谓是复兴国家的强大领袖。如果再假以时日来酝酿,势必更会十拿九稳。”
袁肃故作叹息的说道:“我所担心的,并非是我叔父称帝成功与否,而是到那个时候我们又该摆明什么样子的身份和立场?咱们是自己人,也不说其他遮遮掩掩的话,我等今时今日有这样的身份地位,全是我叔父一手提拔起来。若是真要与我叔父背道而驰,只怕后果是什么样大家心里都很清楚了。”
这下轮到蒋百里没有再开口说话了,他本来是知道袁肃的心意,而现在袁肃又如此露骨的加以表示,可见袁肃其实是想支持袁世凯称帝。如果他现在再继续表态,说不定反而会让袁肃以为自己会介意袁氏一族相互攀附,更何况这件事是好是坏本来就尚无定论,
这会儿,沉默许久的陈文年总算开口说道:“之前袁大人似乎为这问题询问过我的意见,其实我并不认识这有什么坏事,正所谓称帝不称帝,人在大总统,意也在大总统,我们又能如何是好?更何况,既然是大总统一心一意有称帝的想法,而且眼下国内又是一片大好形势,显然是不能加以劝阻的。”
听到这里,袁肃心中总算是放心下来,缓缓的点头说道:“公台所言极是。”
陈文年继续补充的说道:“更何况现阶段正是我们少壮派发展的大好时机,完全可以利用辽东一战的士气和威望,再加上支持大总统称帝的政治立场,必然能够得到大总统的器重和关照,今后发展势必死一帆风顺。”
袁肃再次点了点头应道:“没错。不过虽然如此,但是我们还是要了解一下军中大部分人的心思。就只怕麾下会有其他人不能理解这其中的道理。”
陈文年说道:“大人担忧不无道理,但是只要大势所趋,相信麾下即便有个别人有异议,最终也只会随势而为。再者,这段时间我们大可先进行逐步试探,我相信当年跟大人一起滦州起家的一众将领应该都会以大人马首是瞻。”
袁肃说道:“如此,那就最好不过。如今我为这件事颇有顾忌,所以必须先与你们两位来好好商议此事。只要我等三人能有一致的立场,那接下来就好办的多了。”
这番话也不失是在对陈文年和蒋百里二人的拉拢,在这件事上面自然是要先有一个核心的团体来起到带引的作用。然后再逐步由上而下的发展下去。
随后,三人又讨论了一些细节上的问题,诸如如何试探和说服麾下部曲的意见和如何表达对帝制的支持,既不能太露骨也不能没有一个明确的立场。商议到差不多时,袁肃让蒋百里暂时留在奉天这边,把手头上没有完成的公务都处理好;陈文年则负责好好重整第十师。
次日下午,袁肃启程前往北京。火车路过滦州时他先回到军务总办公署休息了一天,与妻子张涵玲好好增进了一些感情,并且也希望后天张涵玲陪同自己一起前往北京。反正参加陆军部的授勋仪式肯定是一件光荣的事情,由佳人陪伴在旁彼此都能互相增光,再者作战那会儿不便携带家室,如今战斗结束了如果还要独来独往,只怕会让人以为是“刻意避开”。
张涵玲自然愿意前往,出嫁到滦州虽然不算很久,但对家中亲人很是想念,尤其是长兄张伯驹常年远在北京,这次正好能趁此机会与其见上一面。
虽然在滦州只停留了一天时间,但袁肃还是挤出一些空闲时间来处理公务。
最先要接受汇报的还是动员兵司令部相关公务,辽东作战只有大半个月时间,但期间因为伤亡吃紧而向直隶这边紧急动员了一批补充兵。不过这些补充兵并不算很多,一共只有五百余人罢了。而且五百余人送往前线时,战事差不多已经有了定局,所以实际上也没有多大的后续伤亡。
袁肃在与葛金章见面后,首先了解动员兵司令部这段时间运作的情况,毕竟好不容易有了一次实战检验动员兵司令部的机会,今后战场上的快速反应和持续预备役动员的重担,就全部在动员兵制度上面了。二人做了一些简单的探讨,葛金章把这段时间搜集到的问题一一罗列,也提出了一定的改进方案,袁肃也都是认真的记了下来。
之后他又询问了民兵在接到动员令之后的心态,这些民兵到底是被迫动员,还是心甘情愿主动出战,这一点同样很重要。而从这一个问题衍生到后面的,那就是目前中央陆军第一兵团及中央陆军第十师,因为战损的缘故,需要尽快补充一些缺员单位。如果民兵这边有积极参军者,大可直接安排输送到奉天和山海关去。
在这方面,葛金章是深有体会,其实很多民兵都只有三分钟热度。在战场上别说这些民兵,就连正规军士兵都会感到很大的压力,所以真正到了战争恶劣的时候,民兵这一块还是需要用一些强硬手段才能动员起来。
“这个问题之前我与蒋先生是谈过的,蒋先生也出了几个主意。从民兵到动员兵这一块是需要长久发展才能形成一套成熟并且稳定的机制,要想让民兵保持积极性,从培训开始就应该灌输这样的思想。不仅如此,我们还需要提高民兵的待遇,然后通过立下相关的法规来为动员兵提供法理依据。”葛金章不疾不徐的说道。
“也就是说,从思想教育和法规义务权利这两个方面着手?”袁肃精简的问道。他倒是对蒋百里能提出这样的两套方案感到很佩服,思想教育自然是不可少的环节,就好比日本士兵推崇“武士道”一样,不管是精神迷信还是一种洗脑,思想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至于给民兵好的待遇,那就跟正规军一样,吃国家、穿国家那就要为国家做事。
有权利必然也要有义务,哪怕到最后还是有人贪生怕死,动员兵司令部这边也有口实有理由来采取强硬的手段。
“对,对,当时蒋先生也是这么说的,权利和义务,既有权利也有义务,要这样来加强对民兵事业的建设,才能保证民兵能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预备役。”葛金章连忙点头说道。
“呵呵,真没想到,蒋百里还真是一个有见识的人。那就这样定下来,今后若有什么困难之处,你可要多多与蒋先生联络取经才是。”袁肃笑着说道。
“这是自然,呵呵。”葛金章笑道。
第18章,京城气象
袁肃抵达北京是十二月六日的清晨,他是故意选择早间这个时段,一则是希望能在接下来一整天时间里立刻着手正事,二则也不希望有太多闲杂人等会有所妨碍。可是当他走下火车时,总统府派来迎接的仪仗队连音乐都没奏响,一群警卫员蜂拥而上,夹着一行人就赶紧往外走。这一举动反而险些闹出了误会。
好在人群中总算看到了总统府内务处的熟人李彬,李彬拉着袁肃说道:“不得了,不得了,袁公子千万不要有任何停留,出门之后赶紧上车就走。”
袁肃感到很是奇怪,连忙问道:“这是发生什么事了?”
李彬叹息不已的说道:“也不知道前些日子是谁走漏了袁将军抵京的风声,如今京城内的老百姓情绪都很激动,一定都要凑过来迎接袁将军凯旋归来。我们清晨从总统府出来时就已经看到许多老百姓正在往火车站这边赶来,这会儿子外面的全部都是人,若是咱们步履稍微慢上一拍,只怕等会都没办法开车出去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