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2 / 2)

加入书签

我看向反驳倪元璐的那个人是吕大器,现在的官职是甘肃巡抚,正是和吐鲁番汗国接壤的肃州主事之人,听到倪元璐又是那一套,我咳嗽一声道:“好了,这件事就此打住,朕心中已经有了决断,你们就不要再争吵了。”

我给了倪元璐一个稍安毋躁的眼神,对吕大器说道:“吕爱卿,你这二年久居边塞,可知吐鲁番境内的一些事情吗?”

吕大器见崇祯皇帝问起,忙道:“微臣蒙皇上信任巡抚甘肃,边塞之地自然不敢怠慢,那吐鲁番如今倒也有些势力,风闻已经统一了原蒙古的察哈台汗国的一部分,也就是亦力把里地区,不容小视。”

我心中对吕大器的回答很满意,起码说明他这个甘肃巡抚不是摆设,知道边境之外的一些变化,“爱卿既然知道这些,那么可又应对之策?”

吐鲁番在万历末年就已经跟明朝相抗衡了,只是起初势力不大,如今统一了亦力把里地区,可谓风生水起,吕大器这个主管边疆的人自然知道这个问题非常难以回答,想了想道:“微臣以为吐鲁番乃是一块鸡肋之地,与大明腹地千里迢迢,而且环境非常恶劣,朝廷万万不可用兵,否则非深陷其中不可,上策乃是派遣使臣到彼处宣扬我大明国威,使其心生畏惧……。”

“腐儒。”我听了吕大器的话心中暗道,对他的能力顿时有了评价,此乃中规中矩之人,断然不可许他封疆大吏之位,否则非坏事不可。

“此策愚蠢至极。”没等崇祯皇帝说话,李定国说道:“大明帝国犹如东升的烈日,何惧边远小酋,犯我大明者,死不足惜,皇上于我兵马数万,定国不管是土鲁番还是木鲁番,通通给它翻过来。”

我哈哈一笑道:“定国好气魄,说的也是极好,有道是犯我大明者,虽远必诛,你有些准备,朕近日可是要参观你部的演习,如果让朕知道你在此是吹牛皮,朕可不饶你。”

李定国道:“皇上放心,定国已经准备了多日,就等皇上参观我部的实弹演习呢!”李定国从海外回来后就被崇祯皇帝授命扩大海军陆战队,如今海军陆战队已经成立了三个军,兵力达两万八千多人,这支部队可不同于以往的任何一支部队,完全是按照特种兵的训练方式训练出来的,战斗力非同一般。

我夸赞了李定国几句后,道:“诸位爱卿,既然大家都不主动发言,那朕就一个议题一个议题的讲,首先就是关于朝鲜移民的事情,如今朝鲜王国的很多百姓都到大明来讨生活,而朝鲜半岛却日渐萧条,实在非朕所愿,所以决定从湖广江南等地迁移部分百姓前往朝鲜半岛居住,当然了,朝鲜半岛也名义上纳入大明帝国的版图……。”

“皇上,这迁徙百姓是否要经过百姓的同意,如果强行迁移的话,恐怕会造成很多麻烦,自古以来人人都以家乡为念,如果让他们离开世代居住的乡梓,只怕会困难重重。”

我看着说话的人不禁牙疼起来,怎么又是倪元璐,他几乎成了所有官员的代表了,转念一想,这迁徙百姓正好归户部管辖,他出来发表意见实在是分内之事。

这时身为总理大臣的孙承宗也说话了,道:“皇上,微臣以为倪大人言之有理,有道是落叶归根,老百姓对这一点很是看重,如果让他们远离家乡去朝鲜半岛,只怕不容易呀!”

有了孙承宗牵头,那些观望的官员纷纷附和,他们内心也如倪元璐孙承宗一般,不希望强行迁徙百姓前往朝鲜半岛,只是不敢出头而已。

我哭笑不得的看着他们,道:“朕有说一句强行让他们去朝鲜半岛吗?你们让朕把话说完嘛!不要断章取义好不好。”

众人这才想起崇祯皇帝确实没说过要强制百姓迁徙,不由得人人赧颜,他们是把崇祯皇帝想的妖魔化了,实在是崇祯皇帝有不良前科呀!

“朕之所以想到迁徙湖广江南的百姓,因为那两地人口排在全国前列,由于商业日渐发达,不安于田地的百姓很多,到了城中却又没有安身立命之本,与其让他们整日在城中游逛,倒不如让他们去朝鲜半岛工作几年……。”我把之前想好的主要迁移对象说了出来。

第三五八章 【吞并的盛宴】

随着工商业的发展,城市化进展的加快,在大城市中出现了很多无业游民,他们大部分没有稳定的工作或者正处于失业中,造成这一现象的恰恰是大明帝国的基本国策——鼓励工商。

崇祯登基之前的几千年里,工商一直都是贱业,虽然他们一般衣食无忧,但是却被排除在统治阶级之外,是被压榨欺负的对象,能够以商贾位极人臣者,也就吕不韦一人而已,而吕不韦通常是被称为政治家,而不是商人。

崇祯登基以来,施行的基本政策是鼓励工商,给予工商业者处处方便,像王二虎的哥哥王大虎那样的中产富豪犹如雨后春笋一般纷纷出现,可以说这条政策缔造了一个人数不少的阶层,而且很多都是农民出身,这就让那些在土地上耕作的农民认为从事工商业非常有前途和钱途,在一段时间内一窝蜂的涌向城市中,或者经商或者在工厂作坊里打工,刚开始因为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非常旺盛,那些在城市中谋生的人生活过的很滋润,但是随着劳动力供大于求,失业者就出现了,但是他们都享受过工商业繁盛带来的滋润,就很不愿意再回到土地上过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因此失业者越来越多,仅以苏州为例,失业者多达十万之众,全国的无业游民的数量就可想而知了。

我对这个情况一直都很关注,当初决定以不正当的手段谋取朝鲜半岛,原因之一就是想把这个矛盾转嫁出去,否则酿成失业浪潮形成经济危机岂不走回当初流民甚众的老路。

“朕决定在朝鲜半岛的南部挑选适宜的地方开办大型造船厂,工人可以在江南等地挑选失业者前往,工钱自然非常优渥,如果工作刻苦者还可以获得朝廷颁发的奖章,凭此奖章从事工商业可以豁免五年的赋税……。”

我说着把目光落到高弘图那里,高弘图身为工部尚书,兴办工厂招募工人归工部管辖,昨天晚上我已经跟他谈了两个多小时了。

高弘图得到崇祯皇帝的暗示,接口道:“除了在朝鲜南部兴办造船厂之外,朝鲜其实还有很多可为之处,只是李氏朝鲜不懂得利用而已,就拿矿藏来说,朝鲜半岛盛产金、铁、煤、铜等矿产,安州和平壤分别有两个大煤田,铁矿主要分布在咸镜北道的茂山等地,价川的铁矿品质非常高,可以生产枪炮所需的精钢,而朝鲜的黄金多和银矿铜矿共生,含量丰厚,只是朝鲜人不懂得如何开采深层矿藏,守着宝山过穷日子;朝鲜的水力资源非常丰富,完全可以依靠水力建造诸多工厂,森林中的参天树木多的不得了……。”

高弘图说着看了看倪元璐,道:“朝鲜半岛三面环海,水产业和盐业资源非常丰富,尤其是广梁湾原本就有一个大型晒盐场,产量非常诱人。”

我见高弘图说完了,道:“诸位爱卿也听到了,以大明帝国的能力,完全可以把朝鲜半岛变一个模样,朕准备让内阁拟一则通告,朝廷正式的对外招商,凡是愿意去朝鲜开办工厂,开采矿藏的,一律予以方便,如果自身能力不足,皇家科学院还可以提供技术,当然了,这也不是白提供的,要技术参股,具体的股份可以商量……。”

孙承宗道:“此告示一出,估计商人们会趋之若鹜,有道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微臣以为应该制定一部朝鲜半岛商业办法,把诸多的因素都考虑进去,使商人们不至于心有疑虑,有了法律也可以方便管理,杜绝不法经营……。”

倪元璐道:“朝鲜半岛应该还有很多平原土地,那些留在朝鲜半岛的朝鲜百姓应该把他们组织起来,大力发展农耕,地广人稀,每人分得的土地数量就很客观,完全能够调动他们的耕田积极性,此来可以弥补大明粮食产量不足的缺憾……。”

有了这三个人牵头,那些官员们也跃跃欲试,说出了很多想法,一旁坐着的二十个抄记员把每个想法都记录了下来,准备留给具体的执行部门参考。

会议进入尾声后,我对倪元璐说道:“倪爱卿,一个国家没有坚实的基础就想大惠百姓,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关于食盐是否降价的问题,朕考虑了几天,认为眼下不宜施行,两年之后吧!或者包括广梁湾在内的食盐产量能提高到现在的两倍,那么朕一定听你的意见把食盐的价格降下来,毕竟是有利于百姓之举嘛!”

扩大会议散会后,我又留下内阁成员主持内阁会议,会议的一个重点就是任免一部分官员。

“朝鲜的管理,朕准备仿效元朝的行省制度,将朝鲜半岛设立为朝鲜行省,设朝鲜总督一名,朕已经任命吴三桂为第一任朝鲜军区司令员,左良玉为副司令员,马如龙为参谋长,至于总督人选,朕想听听诸位爱卿的建议……。”

宋献策想了想,道:“皇上,微臣觉得朝鲜总督的最佳人选是李邦华,李邦华在江南特区为官多年,深谙发展之道,尤其是可以把李邦华作为一个旗帜,让那些工商业者放心的去朝鲜投资,加快那里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李邦华兼任朝鲜行省的监察御史,这样一来,无论军民必然不敢违法乱纪。”

乔允升点头道:“微臣觉得宋大人的建议非常好,李邦华为人谨慎,又懂得如何管理工商业,是最合适的人选。”

我点了点头,道:“那就这么决定了,至于江南总督的空缺,就起用周延儒吧!”我当年委托周延儒开办拍卖行拍卖紫禁城内的珍宝,周延儒这些年干的兢兢业业,每年给我的内库都增加不少进项,再说他身在江南多年,很是了解那里的情况,接任江南总督也很合适。

第三五九章 【大事与小情】

经过一番商讨后,我做出了一系列的决定:免去孙传庭山西巡抚的职务,调任为山东巡抚;任命袁继咸为陕西巡抚;免去孙元化的山东巡抚职务,调到参谋部任副总参谋长;起用阮大铖为江西巡抚;免去熊文灿两粤总督的职务,调任为云南巡抚;免去刑部侍郎孟兆祥的职务,任命其为贵州巡抚;免去吕大器的甘肃巡抚职务,改任刑部侍郎,任命彭孙贻为甘肃巡抚兼任军政督察御史。

同时我又借鉴清朝时候的理藩院模式,成立大明帝国的理藩院,归外交部管辖,专门处理少数民族的具体事务,由勋贵新城侯王国兴担任第一任院长。

我直了直有些酸疼的腰板,道:“散会吧!这一天把诸位爱卿累坏了,具体的细节明天再敲定,朕就不留爱卿们吃晚饭了。”

当孙承宗等人都走后,我让一位宫人过来给我揉揉肩膀,这一天坐下来简直把我累坏了,感觉身体的各个关节都锈住了似的。

“皇上,皇后娘娘让老奴来问问……。”王承恩走进来一看愣住了,只剩下崇祯皇帝一个人坐在那里,大臣们都不见了踪影。

我摆手示意宫人退下,道:“皇后娘娘有什么事吗?”

王承恩道:“皇后娘娘来老奴来问问,皇上晚膳是否回后宫用,老奴也以为皇上要跟大臣们一起用晚膳呢!哪知道一进来人都走光了。”

我笑道:“朕吃的是什么,那些大臣们吃的可比朕这个皇帝强多了,曹于卞堪称清官吧!他最爱吃的却是红鲤鱼,隔三差五都要弄一条三斤重的,一条红鲤鱼可是三块银元呢!”

王承恩道:“那还不是皇上的恩德,大幅度提高了官员们的俸禄,曹于卞年奉将近一万九千银元,别说隔三差五吃红鲤鱼,就是天天吃也吃得起呀!皇上是节俭惯了,和他们自然不能比。”

“听你这么一说,朕突然想吃一道菜了,让御膳房弄些辣子,最近几天总觉得嘴里没有味道,辣一辣看看能不能提味。”我一边走一边说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