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九十七章 海战新武器(2 / 2)
决战罗马在即。
大秦的战争机器也是隆隆启动,兵造工匠们的全力以赴,让一项又一项的新技术成果得到应用,在榻弩原始“火炮”之后,秦国兵造的工匠们又有了新的创意。
新一批的青铜机弩也已经配发了下来,这种新机弩样子和以前的青铜弩稍有区别,主要就是装载着弩矢的矢盒不再分离,而是十支连发,自动装填。单发的机弩虽然厉害,但由于装填时间的限制,在战场上的威力无法得到完全发挥。
在后汉三国时被诸葛亮发明的武侯连弩,提前三百余年出现,这种类似于古代“机枪”的弩机,是弩机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革新,它跨越了从单发到多发的重要历史节点。在被天雷军压制了数年之后,大秦兵造的机弩匠师们终于突破了。
一艘海船。
能够装载的人员是有定数的,尤其是在这个没有机器动力的时代,船只的航行除了靠不确定的风帆外,就是依靠人力划桨来推进,由于这个原因,每条船上的战斗兵不会太多,在相等的条件下,舰长当然会选择膀大腰圆近战能力出色的士兵。
而榻弩和连弩的出现,让机弩威力上了一个台阶,甲板上的巨弩是远程打击的利器,而连弩的应用,帮助海军解决了战斗兵员不足的难题。
以单桅桨船配备为例,只需要五个机弩兵,就能连续不简歇的射发五十枚弩矢,海上接弦战时,当敌方士兵从船弦上跳过来时,一般会排成密集的阵形,而这时如果遇到连续的矢雨,那就是死路一条。
一连串的新式武器投入战场,这是大秦国力强盛的佐证,同时,也是李原多年来重视科技研发的回报。
咸阳、晋阳、汉中——,在这三个秦国的重要兵造机构的基础上,位于关东的荥阳城,已经成为秦国的第四个兵造基地。相比咸阳等地,荥阳靠近中原腹地,优越的地理优势,丰富的人力资源,让荥阳兵造的发展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快速追赶的势头。
——。
人口的大量迁移。
新技术的不断应用。
民族融合步伐的加快。
李原以一己之力,改变了秦国短暂的王朝,而今,在大秦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国策下,东方文明正以无可阻挡的气势,向异邦外域扩散着。封建社会二千余年,数个朝代起起伏伏,世人和学者都把这种循环的起落比作东方文明的局限使然,但却不知,其实根本的原因,是资源与人口的矛盾。
新秦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历史进程,楚汉相争四年造成的人口急剧减少的惨况没有发生,大秦的人口相比始皇帝统治的最强大时要增加了不少,始皇时的傅籍数为五十万户,而到了大秦新历十七年,也就是公元前189年,据大国的傅籍统计,秦国原有的各郡傅籍户数达到了七十万户,其中在册的人丁有近六千万人。
这其中,单看户数不能只看增加了二十万户,真正测算的话,还要除去秦末战乱时的减少人数,换句话说,在新秦统一的这十几年里,人口的增长呈几何式的喷发,而更让人惊讶的是,这种喷发并没有给秦国的社会结构带来实质的损害。
众所周知,人口的增加,不可避免的带来财富的大量消耗,如果总财富的量是衡定的话,那么按照中国历史的循环进程,一个强大的国家在安居发展了有十几年之后,将无可避免的慢慢步入到发展的停滞期,然后是在最顶点上来回的动荡,再往后则是一个朝代开始没落。
而今,大秦不断的扩张,亚欧大陆的丰富资源正好抵消了人口增加带来的紧迫感,大量的移民西迁,缓解了国内的矛盾,也让这种矛盾保留在了一个合理的范围内,对于普通的百姓来说,虽然离开家乡是痛苦的,但新的地方就是新的希望,也正是这份希望,支持着秦国就象一辆轰隆隆作响的坦克,一往无前。
注:床字被屏了,只能换榻,汗,床弩呀(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