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9章 敲山震虎(2 / 2)
其次,征召吴国才俊,可以进一步削弱孙权的统治基础。孙权为了把权柄控制在自己的手里,一直对江东世家进行压制。江东世家对他早有不满,只是无路可去,只好忍气吞声。现在情况不同了,江东是吴国的江东,更是大汉的江东,他们离开江东,到其他地方任职,而孙权无法阻拦,他们何乐而不为。失去了江东世家的支持,孙权还能支持多久?
如果说魏霸赖在豫章不走,强占长江水道,主要是针对吴国的军事和经济讹诈,那么征辟江东人才入仕,就是对孙权釜底抽薪。一旦此计顺利实施,孙权就再也不可能恢复元气,只能俯首听命。
最后,征召大量的外地人才进入蜀汉朝堂,还可以对那些观望的人予以警告。即使是大将军府已经无可争议的压过了丞相府,还有相当多的人或者是心向诸葛亮,或者是不看好李严,保持观望态度,不肯明确依附李严。现在李严要征召江东人入仕,争夺官爵,他们还能那么镇静吗?等大量的官职授予江东人,他们就后悔也来不及了。
除了这些明面上的好处之外,这还是对诸葛亮进行持续施压的一个妙计。诸葛亮身体本来就不好,听到这个消息,恐怕更无法安心养病。沉重的心理负担,对局势的分析反制,劳心劳力,必然导致他的病情进一步恶化,对早点除掉这个强劲的对手非常有利。
这是一举四得的妙计,李严一听就连呼妙计,同时庆幸诸葛亮当初要杀马谡,要不然的话,他怎么可能得到马谡这么高明的智囊。如果马谡现在还在诸葛亮身边,他根本没有任何机会可言,魏霸也未必是诸葛亮的对手。
李严接受了马谡的这个建议,并迅速实施,发文给李丰、孟达和魏霸三人,要他们推荐江东人入仕。这么大张旗鼓的造势,不仅是给孙权增加压力,更是对李丰等三人的一个奖励。按照大汉不成文的习惯,被他们推荐的人以后一辈子都会感激他们,甚至有可能成为他们的部下,这可是一个培植自己势力的大好机会。借着这个机会,李严可以不动声色的利用手里的权利,尽可能的增加李丰的实力。
通过朝议,这个建议已经成为朝廷的决议,公文发往荆州、交州,江东人还没受到影响,成都却已经风声四起。那些观望的人首先坐不住了,谁都知道官位有限,来一个江东人,他们就少一个机会。如果不趁着江东人还没有到之前先抢占先机,他们很可能会一无所有。
于是,大将军府开始热闹起来,门庭若市,迎来送往。相比之下,丞相府就日见冷清,不少人开始有意无意的与丞相府保持距离,以免让大将军产生误会。
李严忙碌而快乐着。
很快,他就迎来了另一个惊喜。
魏霸上书,请求朝廷派使者远赴辽东,说服辽东的公孙渊称臣入朝,在曹魏的后方开辟新的战场,进一步挤压曹魏的生存空间。为了能让公孙渊顺从王命,魏霸制定了恩威并施的战略。一方面请朝廷加封公孙渊为燕王,以诱其入朝,另一方面请求朝廷下诏,由吴国水师和交州水师联合组建水师,做好出征辽东的准备,以便在公孙渊不肯顺应天命的时候予以征伐,强取辽东。
魏霸的上书一公布,立刻在朝廷上激起千层浪。有反对的,有赞成的。
反对的说魏霸是穷兵黩武,中原还没有平定,又要远征辽东,不惜民生,不知大局,是魏霸年轻盲目,刚刚立了一点功就忘乎所以。至于封公孙渊为燕王之说,更是无稽之谈。大汉从高皇帝开始就有异姓不得封王之说,曹操异姓封王,最后导致曹丕篡汉,至今天下不安,殷鉴不远,怎么还能再封公孙渊为王呢。
支持的则反唇相讥,盛赞魏霸高瞻远瞩,不愧是我大汉最有才华的名将。辽东远在东北,可是产马,在收复凉州之后,幽州就成了曹魏重要的产马地之一,如果能控制辽东,进而控制幽州,则曹魏腹背受敌,亡日无多。
至于异姓不得封王的说法更是迂腐之言。此一时,彼一时,不可一概而论。照你这么说,那吴王怎么办?难道也要把他降为吴侯?如果封公孙渊为王就可以将辽东划入大汉疆域,何乐而不为?推而论之,如果曹睿愿意去帝号,向大汉称臣,就算给他保留魏王的称号又何妨?
朝廷上吵得热火朝天,李严心中暗喜。魏霸这个建议来得正是时候,以封公孙渊为燕王为由头,试探一下群臣对异姓封王的态度,是他正想做的事情,大概也是魏霸的本意。如果舆论不反对异姓封王,那他和魏霸就有可能封王。如果说舆论强烈反对封王,那接下来就可以讨论削藩,让吴王孙权降为吴侯,交出江东大片土地了。
李严隐在幕后,不动声色的关注、引导着这场争论,同时他也不肯让诸葛亮安生,派人将这些立场截然相反的意见写成邸报,快马送往长安,请丞相定夺。这是个非常棘手的难题,他相信这个难题可以让诸葛亮早死几天。
诸葛不死,我心不安。
。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