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七一章 身毒道(1 / 2)

加入书签

-庞籍把司马光带到西北,并非有什么特殊癖好,而是真心实意要栽培他,倚重他。所以一到并州,庞籍就让他独挡一面,去麟州指挥军务。

在这个年代人看来,自己只要把儒家经典读通了,就可以样样大拿,无所不能了。司马光七岁就能讲《左传》,到现在三十几岁,肚子里的经书比谁都多,就此他也认为自己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只是一直没机会施展。

西北的辽阔天地,正是好男儿建功立业之所。司马光终于可以一显身手,自然摩拳擦掌,誓要在麟州大干一场,像诸位相公那样建功立业,早曰宣麻拜相!

一到了麟州,他就迫不及待的去前线巡视。当时宋夏两国以屈野河为界,河东是宋朝的、河西是西夏的。但到了前线后,司马光发现,至河西白草平,数十里无寇迹,也就是西夏兵都不见了。

这时,光光那颗充满知识的大脑袋,马上浮现出相应的信息——屈野河西,曾是大宋的耕地,盛产粮豆,后来宋军无能,这一片就被西夏夺去,成了党项人的牧地,肥田沃野,牛羊成群,端的是一处宝地。

那一天,光光盯着屈野河西看了很久,心中飞快的盘算起来……如果能夺回这片领土,便是为大宋立下一件奇功。以儒者之身而立下不世军功,世上还有比这更快意的事么?

回来后,司马光便写信向庞籍建议,趁敌人离去,在屈野河以西地带设立两座城堡,以据其地。然后募民垦屯,缓解河东粮贵而依赖汴京供给的困局。这个建议很是诱人,但这跟庞籍以稳为主的大方略不符,所以老相公十分犹豫。

麟州这边,等不到上级的回复,决定发起一次大胆的试探,给上级增加决策的信心……司马光便和知麟州武戡、监军宦官黄道元、钤辖郭恩几个一合计,决定派军队以巡边的名义偷偷过河,前往屈野河西侦察敌情。如果没问题,便准备建立前出阵地,等待后续大军跟上。

结果黄道元和郭恩轻敌冒进,在西岸断道坞遭到西夏军队包围,全军覆没。黄道元被生擒,郭恩不肯投降而自杀。此役宋军一千四百人马,一个都没逃回境内,一半被杀,一半被俘。投降的人中,有个叫李清的小军官,后来成了宋夏两国间极重要的人物,当然这是后话。

这么大的惨败,是宋夏两国停战以来的首次。而麟州守军没有军令,乱纪妄动,丧师辱国,朝野震怒,自然要一查到底。御史张伯玉受命前往调查,一到并州,就立即解除了庞籍兵权,要求他交出所有军事档案。

庞籍知道自已肯定完了,心里自然怨极了光光。但他知道,司马光虽然打仗不灵光,但才华在别处,将来一定能成气候,何必要把他也牵累进去?还不如给子孙留一段善缘呢。

于是就把司马光的来信和报告都烧了,自己承担了所有责任。

张伯玉这种鸟御史,玩不过庞籍这种老军头,最后只好给他定下两条罪名,指挥不当,隐匿档案。然后向朝廷建议,庞籍已老,应该退居二线了。结果庞籍被贬知青州,至此再无起色,不久便病死了。

而麟州知府武戡也被发配江州。

只有司马光不但没事,还被调回京城做太常博士。但光光不领情,强烈的羞耻感,让他接连上书,严正要求朝廷‘独治臣罪,以正典刑。’但人家都不信他的话,以为他是在作秀,甚至有人说他,是‘借机以沽名钓誉’,‘故作姿态,博取美名’。

司马光与王安石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君子有度’。见自己三番上疏请罪,都没人搭理,便不再多话,准备厚着脸皮回京城上班……他对庞籍自然心怀歉疚,给他写了几封信,表示自己的歉意,但庞籍至死没回过他一个字。

断道坞之战,不仅使屈野河边多了上千具枯骨,让一位出将入相的名臣晚节不保,毁了一颗希望之星的军功梦,更使两国间的边贸戛然而断。这是宋朝对西夏一贯的惩罚手段……因为两国对贸易的依赖是严重不对等的,大宋物宝天华,除了马啥都不缺。断了互市,无非就是吃点粗盐,改骑驴子呗。但西夏人没了茶叶、布匹、铁锅,连饭都吃不成。

而且这一次,执行的力度特别狠,不仅关闭了所有的榷场,还禁绝了私市,凡是西夏人驱赶马、牛到边境地区交换粮食和其它物品者,被宋朝士兵抓住后,一律斩首示众。在如此严惩之下,除了铤而走险的走私,两国连一毛钱的贸易往来都没有了。

像侯义这样的大边商,是不能沾走私的,甚至朝廷一下‘绝市令’,他就得马上把所有对西夏的贸易停下来,不然肯定要被当成顶风作案的典型处理了。

所以这阵子把他愁得呦,头发都白了一大片。通过耳闻眼见,他对陈恪的商业头脑早就佩服得五体投地,今天来参加酒会,就是想见他一面,看看这神仙能不能指条明路出来。

两人简单分析了下形势,陈恪道:“我看眼下几年,西北的买卖是做不成了。”

“可不是么,”侯义叹气道:“再说我也真不想做这敌国买卖了,一打仗就被人骂汉歼,换谁也受不了。”

“那就换行吧。”

“干了一辈子倒买倒卖。”侯义苦笑道:“别的我还真干不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