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7章 伦敦奥运会(1 / 1)
二战期间,国际奥委会的工作也处于停止状态,直到1946年的九月份,国际奥委会在洛桑举行会议,当时决定了两件大事,一是瑞典体育活动家埃德斯特隆正是当选国际奥委会主席,二便是在伦敦召开第14届奥运会。
埃德斯特隆原本是国际奥委会副主席,上一任主席拉图尔在1942年去世,但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缘故,当时并没有选新主席,埃德斯特隆便代理了国际奥委会主席的职务,全面主持国际奥委会的工作,如今埃德斯特隆总算是名正言顺的成为了国际奥委会的领导者。
埃德斯特隆担任国际奥委会主席之后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举办1948年的奥运会。
上一次举办奥运会还是在1936年,之后的两届奥运会停办,这也使得国际奥委会的影响力大大降低,如今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结束,若再不举办奥运会的话,或许就有其他的体育组织窜出来,取代国际奥委会。
1948年的奥运会之所以会选定在伦敦举办,是因为1944年的奥运会的举办地本该是伦敦。早在1939年,国际奥委会就确定了伦敦为1944年奥运会的举办地,但国际奥委会才刚做出这个决定,欧洲的战争就爆发了,于是乎1940年和1944年的两届奥运会只能被迫停止。1948年的奥运会,等于是给了伦敦一次补办奥运会的机会。而1940年的奥运会原本该由日本举办,但日本是战败国,所以也就丧失了补办奥运会的机会。
英国刚刚经历过战争,伦敦也遭受过德军的轰炸,很多地方都是破败不堪,大部分的体育场馆也受到了损毁,按说这样的城市,是不适合举办奥运会的,而且英国只有不到两年的时间为奥运会做准备,即便是立刻修建也来不及。看看2012年伦敦奥运会就知道,很多场馆都是临近开幕式才完工,英国人的工作效率真的令人不敢恭维。
更何况办奥运会是要花很多钱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打光了英国人的家底,现在的英国还欠了美国人一屁股债,这时候举办奥运会的话,对于英国的财政也是一大考验。
然而这一届奥运会,英国却是非办不可,英国不希望其他国家看出,大英帝国已经衰弱,特别是在那个殖民地追求民族独立的年代,拥有最多殖民地的英国,就更要表现的强势一些,一旦殖民地认为英国已经衰落,那么会有更大的独立浪潮。于是乎英国也只能打肿脸充胖子的承办了1948年的奥运会。
1948年的伦敦奥运会,德国和日本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战败国,被禁止参赛,不过仍然有59个国家参加了这一届奥运会,与之相比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只有49个国家参加,而1932年的洛杉矶奥运会,参赛国家只有37个。
参赛国之所以创新高,是因为在二战结束以后,很多新兴国家摆脱了殖民统治,获得了民族独立,这些国家虽然来不及训练出有实力的选手参赛,但绝对不会放弃出现在国际舞台上的机会。
刚刚诞生的新兴国家,其中有部分甚至还没有正式的得到国际承认,他们暂时还参加不了国际组织,但他们却非常渴望国际社会的认可,于是乎与政治无关的奥运会,就成了新兴国家走上国际舞台的最佳途径。为了能够在国际上发出自己的声音,那些刚刚摆脱殖民统治的新国家,即便是一穷二白,也要挤出一部分资金,派自己的运动员来参加奥运会。
除此之外,在英国举办的奥运会,对于那些曾经是英国殖民地的国家,也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比如印度、阿富汗、缅甸、锡兰(现斯里兰卡)等等,他们都曾经是英国殖民地,前往英国参加奥运会这种国际活动,显然是坐实了这些国家独立的法理性。
1948年伦敦奥运会,参赛国虽多,但参赛选手的实力却是鱼龙混杂,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很多优秀的运动员死于战火当中,那些活着的运动员也无法获得一个安定的训练环境,这使得1948年奥运会的运动员水平退化到了二十多年前,1948年的伦敦奥运会,也是公认的“弱鸡互啄”的奥运会。
比如荷兰运动员布兰克尔斯-科恩,参加伦敦奥运会的时候已经30岁了,而且是两个孩子的母亲,然而她却在伦敦奥运会上斩获四枚金牌,得到了无数的赞誉和荣誉。事实上她在百米夺冠成绩是11秒9,而1936年的柏林奥运会女子百米短跑决赛,想要拿到冠军则需要跑11秒5。经过十二年的时间,百米金牌的夺冠成绩反而退步了整整0.4秒,这就是1948年伦敦奥运会最真实的缩影。
这一届奥运会的参赛选手,已经不能用业余运动员来形容了,很多参赛选手充其量只是个体育爱好者,他们当中有工人、有农民、有学生、有艺术家、有家庭主妇,就运动员的专业性而言,或许第一届的雅典奥运会都要比1948年的伦敦奥运会好一些。
参赛选手的水平偏低,也是陈强敢于参加1948年奥运会的原因之一。现在的陈强虽说不是“廉颇老矣”,但也已经不复当年之勇,如果再遇到巅峰欧文斯那样的对手,陈强还真的比不过人家。但对手只是一群体育爱好者的话,陈强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了。作为多个项目的世界纪录保持者,陈强这只瘦死的骆驼,怎么也会比马大一些。
本章尚未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