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1章 蒙古番3(2 / 2)
几百年过去,成吉思汗的子孙早已经没了血性。
朱慈炯托着传国玉尔玺看了看,问布木布泰道:“这是传国玉玺?”
“是的。”布木布泰应道,“先太宗皇帝打败蒙古大汗虎墩兔之后,其子额哲归降我大清并献上传国玉玺,从此传国玉玺归于我大清。”
“什么大清,建奴!”朱慈炯冷哼一声道,“区区蛮夷,也配称宗?”
说到这一顿,朱慈炯又将传国玉玺随手抛给跟在身后的苏麻喇姑:“把这玩意收好,回京后交给内务府。”
被俘的蒙古贵族尽皆瞠目结舌。
因为他们都看出来,朱慈炯并不在乎传国玉玺。
似乎在朱慈炯眼里,传国玉玺不过就是块石头。
事实上,传国玉玺在朱慈炯眼里就只是块石头,一块普通的玉石。
不得不说,朱慈炯的三观受到了他父皇的严重“毒害”,对“君权天授”这个在中华大地被奉为金科玉律的教条嗤之以鼻。
朱慈炯根本不觉得,拿着这样一块石头就能登上帝位。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只有得到九州万民拥戴,才能真正坐稳江山。
所以传国玉玺就只是一块凋工精美的石头而已,可传世可狎玩,仅此而已。
朱慈炯目光落在布木布泰身上,一字一句的道:“布木布泰,你或许能活命,但你儿子肯定活不了,区区一枚传国玉玺救不了他。”
“额娘,皇额娘。”福临惊恐的高喊起来。
这一刻,曾经的大清皇帝终于被恐惧所支配。
布木布泰脸色顷刻变得煞白,却也无可奈何。
正说间,徐老虎带着数骑斥候骑兵前来报告:“定王,李师长他们到了。”
李师长,就是李岩,李岩因为率领3万伪顺骑兵反正,因而受到了破格对待,成为了大明陆军唯一非士子营出身的师长。
李岩麾下的3万骑兵也只是被整编,而没有贬作劳工。
当然了,李岩的这3万骑兵也确实值得整编,因为这3万骑兵不光骑术精良,而且纪律也十分严明,对百姓是秋毫无犯。
……
“定王,末将失期了,死罪。”
面对朱慈炯,李岩有些惭愧,同时有些庆幸。
庆幸的是虽然南路3个骑兵师没能及时赶到,但是凭借着北路的3个骑兵师,定王仍旧全歼了盘踞在居延海的土默特部以及准噶尔一部,毙杀五千余人,俘虏十万余口,另外还俘获了五十多万头牛羊牲畜。
“无妨。”朱慈炯却并没有为难李岩。
河套跟漠北毕竟隔了几千里,中间还要穿越蒙古人的控制区,往来通讯本就不便,两路大军要想做到完全一致确实很难。
朱慈炯的宽容让李岩感到更加的羞愧。
当下李岩说道:“定王,居延海的善后就交给末将吧,定王可以先回师土默特川,将盘踞在归化附近的土默特残部歼灭,尤其是龟缩在那里的几家晋商,是圣上指定要抓的,千万不可再让他们跑掉。”
“欸,区区几千土默特残部和几个晋商不值得孤率大军回师,派一个骑兵师回去就足够将之扫灭。”朱慈炯却有了新想法。
李岩心头一动,问道:“定王的意思是,继续向西用兵?”
“对,继续向西用兵。”朱慈炯沉声道,“一举扫灭准噶尔部,如果还有余裕的话,就把盘踞在青藏高原的国师汗也给剿灭,先让秋叶海棠归于一统。”
秋叶海棠这个概念自然是崇祯提出来的,大明加上北元版图大致上就是秋叶海棠。
李岩怦然心动,身为一员武将,他自然也是很希望替大明开疆拓土、名垂青史的,但是李岩心中也有顾虑,那就是给养该如何保证?
明军进入火器时代后,携带的辎重已经极大的简化。
长矛、盾牌、斩马刀、弓和箭甚至于鹿角、栅栏这些都不用再携带,辎重部队就只需要携带干粮、料豆以及弹药,单兵更是只需携带个人卧具、武器以及干粮,炮兵则是一个排携带一门炮加一个基数弹药。
所以明军的持续作战能力有了极大的提高。
但即便如此,深入西域几千里乃至深入青藏高原围剿蒙古固奸治部,后勤保障仍旧是个巨大考验,如何保障一支十万人的大军的给养?
万一给养遭敌军切断,搞不好就全军覆灭。
当下李岩说道:“定王,军需给养如何保障?”
“关于军需给养的事,孤已经想好了。”朱慈炯若有所思道。
“征服科尔沁、察哈尔、喀尔喀乃至于这次讨灭桑噶尔所部,战斗烈度都不高,消耗的弹药其实没有多少,充其量也就半个基数,所以携带五个基数的弹药就足够用一年又或者十次中等规模的战斗,这样就可以将补给频次拉大到一年补给一次。”
“携带五个基数的弹药?”李岩说道,“那就没法携带粮草了。”
“那就不带了。”朱慈炯嘿嘿一笑又道,“咱们学铁木真的做法。”
“定王是说驱赶牛羊于路放牧?”李岩道,“打到哪就游牧到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