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华(1 / 2)

加入书签

第三十五章长华

玉岫这话听着虽刻薄了些, 但也不无道理。裴清殊完全可以不顾孙妈妈这几年的恩情, 任由她的儿子在宫外自生自灭。

不过裴清殊还是觉得, 孙妈妈不是奴籍, 又对他有救命之恩和养育之恩, 他不能那么冷血无情。更何况他也不是那种滥好人。他现在离不开孙妈妈, 没法儿放孙妈妈出宫母子团聚, 又不能硬下心肠让孙妈妈眼巴巴地看着儿子吃苦。如今这么做,是他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要是处理得当的话,既能让孙妈妈母子对他更加忠心, 又能让淑妃和傅家对他们更加信任……其实是一件于他有利的事情。

“别这么说,孙妈妈待我如同亲生,要不是她, 我可能早就饿死在冷宫里了。”对于玉岫, 裴清殊并没有冷言以对。因为他知道,玉岫也是站在他的角度出发, 真心实意地把他当成自己的主子, 才会说出这样的话来。要是搁在玉岫刚来那阵儿, 她一句话都不带多说的, 裴清殊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看似规矩,实际上根本就没走心地伺候他, 那样才糟呢。

玉岫听了,撇撇嘴道:“您说什么, 便是什么吧。只愿您这位奶兄弟是个有良心的, 将来若是有本事了,还能忠心侍奉殿下就是了。”

“少在这儿耍嘴皮子了,我都快迟了。”裴清殊起得太早,也没什么胃口。他在餐桌前坐下,随口吃了两个虾饺和几口小菜就说饱了。

小德子心急火燎地劝他:“殿下好歹再用两口粥吧,这宋先生也不知道严不严格,要是按照规矩来,您一头午都不能得闲呢。”

“你放心啦,我觉得宋先生为人很温和,不会对我那么严苛的。”

话虽如此,裴清殊还是顺着小德子的意思,又喝了两口温香软糯的红豆粥。

坐着暖轿来到长华殿后,裴清殊发现自己到早了,宋尧还没来。于是他就先到自己的位置上坐好。

傅煦和虎儿两个一左一右地站在裴清殊的身后。虎儿没经验,还不会摆放笔墨纸砚,就在一旁向傅煦学习要怎么做。

傅煦开蒙早,平时在家里虽有下人伺候,但见的多了,这些事情早已烂熟于心,做起来倒是十分得心应手。

等傅煦帮裴清殊研好墨之后,宋先生终于到了。裴清殊站了起来,身后的两个小跟班跟着他,三人一起向宋先生行礼。宋尧回了一礼后,请裴清殊入座。裴清殊坐下后,傅煦和虎儿才在他身后的位置上坐下。

昨晚临睡前,裴清殊担心了半天,怕自己天资不够,在读书上没天赋。不过今天一上课,他就发现自己想多了。虽说他现在有些四皇子教的基础在了,可宋尧完全是把他当做零基础的学生对待的。

他先耐着性子和裴清殊聊了会儿天,测试了一下裴清殊的语言表达能力,然后才让他写几个字给自己看看。

裴清殊牢记着四皇子教过自己的字,但凡是四皇子没教过的,他就算会也一个字都不写。他不是不羡慕六皇子那样的“神童”,可是他更怕自己刚开始学字的时候表现出色,后来写诗作赋却一塌糊涂,那样的话他肯定要被人家笑话死了。

倒不如他一开始就稳扎稳打,给众人一个踏实努力,不是天才、但也不笨的印象。这样的话,他未来的发展空间才会比较大。

宋尧看过他的字后,面无波澜地点了点头。他先手把手地带着裴清殊写了几个字,对他的字指点了一番。然后又教裴清殊认了几个新字。就这样,才学了半个时辰左右,宋尧便说:“殿下休息一会儿吧,过一炷香的时间我们再继续。”

裴清殊心道“果然”。他起身对宋尧行了一礼之后,便带着傅煦和虎儿下去休息了。

去净房上了趟厕所之后,裴清殊洗了手,和两个伴读一起去厢房里吃点心。

他早上用的不多,这会儿学了会儿习,倒是觉得饿了。小德子机灵,看他早上吃的少,早就备着点心呢。不仅有炸的金黄酥香的蝴蝶酥,香软可口的糖霜小米糕,竟然还有冒着热气的甜枣羹。

不得不说,小德子可真牛。刚才趁着裴清殊他们读书的功夫,竟然回庆宁宫取了个炉子过来,就为了让裴清殊吃口热的。

长华殿是供皇子们读书的宫殿,没有厨房,不过有专供每位皇子休息的厢房。

从布局上来说,整个长华殿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也就是最前边,正殿供奉着孔子像,东西两个厢房分别是年纪较大的皇子和年纪较小的皇子们集体读书的地方。

第二部分就是妙音阁,供皇子们学习音律和其他才艺。

第三部分,便是裴清殊现在所处的地方。每名皇子都分有至少三间房,一间用来读书,一间用来休息,另一间一般是给随行的伴读或者下人使用。

最后一块空地就是靶场了。靶场占地面积很大,裴清殊昨天看过,觉得至少有他现在的寝宫那么大。不过就算是这样,在靶场上也没办法敞开了骑马。所以如果要认真学习骑射的话,还得到专门的马场才行。

休息了一会儿,调整好状态过后,裴清殊提早了一点儿回去,继续上课。

宋尧见他不用催促,便自己早早回来,不由赞赏地看了裴清殊一眼。

经过一上午的学习之后,裴清殊发现了宋尧的上课时间规律,就是早上先上半个时辰的课,休上一炷香的时间,然后再上一个时辰,之后便提前半个时辰给他下课了。

对此,宋尧的解释是:“殿下现在年纪尚小,若是臣一时教得多了,反倒不利于殿下学习记忆。殿下可以利用这半个时辰的时间,早些回宫休息,或是看些你感兴趣的书,不必拘泥于此地。”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