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道天下 第1622节(1 / 2)

加入书签

张宪没说的是,此时西楚大军正在北上,不一定是沿着漳水东回东武城。更大的可能性是跨过漳水,参与巨鹿战局!

那可就不关大离的事了!

离皇所说也没错,如今的巨鹿战场,秦军确实是军力最强,还有战神王翦,通武皇王贲等诸多大秦名将相助,确实没落败的道理!

“可以!那我方派遣斥候盯住西楚大军,就全军南下驰援吧,相信此时棘原战场已经开战了,兵贵神速!”

王龁沉思揣摩了番,确实难以反驳,便爽快且迫不及待应道!

……

半个多时辰后……

原本血战漫天,尸骸遍野的两支大军,浩浩荡荡南北而行,各自走向了不可知的未来!

古语有云,大势不变,小势可改。

在这个天朝强国汇聚的大世界,很多大势依旧没变。但是,此次影响深远的巨鹿战局,从广平城开始,已经彻底改变,走向了未知!

……

棘原重城,处于天河分支之洹水北部,属于洹水之畔,正好被漳水和洹水夹在中间。

只是棘原重城距离漳水足有万里之遥,精锐之师急行军也得两三天;距离洹水却只有千里之遥,数个时辰可至,隐藏得好的话,可谓瞬息可至。

如此特殊地利,秦军自然是密切关注洹水情况,并沿着洹水布下诸多铁链、哨塔、要塞等等,就怕被敌军沿着水陆奇袭!

这也是十八国联军,最终决定从水路南北夹击,率先攻陷棘原重城,覆灭刑天皇章邯大军的主要原因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洹水虽为天河支流,以棘原重城为点,洹水和天河距离也不过两三千里。

换句话说,棘原重城距离天河也不过四千余里,还没漳水距离远。

在离皇亲率大军,血战西楚霸主及西楚大军时,十八国联军也沿着陆路,直接对棘原重城发起了猛烈攻击,声势浩大,光是数量就是秦军的十倍以上!

如果不是秦军据城死守,而且是章邯及骊山刑徒坐镇,棘原重城早就沦陷!

秦军不知道的是,在棘原重城血战滔天时,波澜壮阔且惊涛骇浪,故名天河的浩瀚水面上,无数大小战船浮现,触岸!

潮水般源源不断的大军,就像登陆的兽潮,阵容浩瀚,军势冲霄!

十八国联军确实以南北水路加东面陆路,三方夹击的战术。但是,南方水路走的是天河,而非更近的洹水!

第2289章 不死刑天

以棘原重城的地理情况,本就对附近的洹水极为重视,布下重重重兵和眼线。

发生西楚大军沿着漳水而来,打算南下奇袭棘原重城的情况后,就对洹水更为重视了。

不过,秦军最重视的终究是洹水,对天河并非没有关注,只是关注度不够,再加上汉军擅长隐形匿迹,以颇为罕见的天赋秘法“暗度陈仓”,瞒过了秦军眼线!

这也是秦军和离军,与及绝大多数国度和势力,一直没发现汉军踪迹的真正原因之一,也说明了此法的强大和逆天!

按照十八国联军的谋划,棘原重城和秦军,遭遇三方围攻,其中两方是南北夹击兼奇袭,秦军根本没任何胜算。

如今西楚大军被离皇和王龁挡了回去,无法继续南下奇袭,消息自然已经通传十八国联军。

不过,十八国联军和汉军,并未就此退缩,依旧照计划形势。毕竟根据十八国联军调查所知,就凭东路和南路两方,也足以攻陷棘原重城,覆灭秦军了!

就算只有汉军一路,只要不出意外,汉军也有信心攻陷棘原重城,只是难以覆灭秦军而已!

因为此次汉军出动的规模,数量高达恐怖的五亿之众,阵容质量并非十八国联军中最强,数量却是最多,而且比攻伐棘原重城的联军和重城内的秦军都多。

高达五亿的恐怖数量的汉军,光阵形就连绵数百里,而且是密密麻麻,并非稀松,加上这是大汉远征军,就有点惊世骇俗了!

更惊世骇俗的是,如此恐怖数量的大军,登陆天河之畔,继续北上,跨过洹水,却是瞒过了秦军眼线,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当然,期间汉军也击杀了不少误打误撞的秦军眼线斥候,被察觉到异样是早晚的事。但是,无论过程如何,一直没被秦军发现是事实。

……

棘原重城。

棘原重城四个字,是此次巨鹿大战役爆发,被秦军当成抵御十八国联军的重地,方才得名。

实际上,棘原城只是座拥有数十万人口的中小型城池,连大城级别城池都算不上。

原本是以纪氏为主的小型聚集地,故有纪家寨之称,又称棘家寨,后来人口越聚越多,建下了城池,故名棘原城!

此外,因为棘原城地处洹水之畔的平原地带,临时被充当秦军往巨鹿大战场输送粮草物资的中转站,才被布下重兵,而且派来了刑天皇章邯前来坐镇!

刑天皇章邯率着重兵抵达并驻军后,就开始不停加强城防、扩建城池、升级护城大阵等等。如今平民百姓依旧仅仅数十万,连百万都不到,驻军却不停在增援、增加,如今数量却高达一亿五千万之众,大半还是大秦精兵。

棘原城周围,不但有巨石堆砌,巨木贯地,更有不少建筑类天机至宝充当军营且加强防御,还布下无数大大小小的阵法。

除了人口严重不足,如今的棘原城已经有了王级都城的规模和各种条件,所以又名棘原重城!

这点来说,也幸亏大元战役和西楚之劫,拖了很多时间,使得秦军有足够时间不停增强、加固棘原城!

“咚、咚、咚……”

战鼓如雷,喊杀声震天。

铁血煞云遮掩了苍穹,浓溢的血腥味充斥天地间,刺鼻作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